六月底的铜鼓县,阳光遍洒,温暖而不炙热。在阳光益智康复中心整洁的庭院里,一群青春洋溢的身影与纯真的笑声交织跃动。南昌大学“愈见星海”暑期实践队的大学生们,怀揣热忱与善意,以真诚与耐心为无形的桥梁,与一群特殊儿童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音乐旋律与心灵共振的温暖画卷。
清晨的康复中心操场,瞬间被青春的活力点燃为欢乐的海洋。大学生们化身亲切的引导者,以柔和的动作引领孩子们舒展肢体,晨风里跃动着生命的韵律。随后的“老鹰捉小鸡”与“丢手绢”游戏中,奔跑、躲闪与追逐交织,清脆笑声如同溪流般冲刷着无形的隔阂。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一名常显躁动不安的多动症孩子,在志愿者不离不弃的陪伴与轻声引导下,竟第一次全程沉浸在游戏的规则与乐趣之中。他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兴奋光芒,那光芒,比初夏的朝阳更让人心头一热。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特殊儿童们玩老鹰捉小鸡 郑斯腾摄
午后的时光流淌着动人的音符。当《万疆》那深情而磅礴的旋律在活动室内响起,旋律超越了言语的局限,成为心灵间最自然的沟通。一位视障女孩循着歌声的方向,摸索着,坚定地握住了身边志愿者的手,跟着熟悉的节拍轻轻摇摆。这一刻,无声的信任在歌声的暖流中悄然传递、弥漫,浸润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
▲图为阳光康复中心的孩子与实践队队员合唱 王宇熙摄
在深入交流环节,康复中心资深教师徐红玲向实践队员们娓娓道来:“康复之路,远不止于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场关乎尊严与希望的心灵重建。”作为江西省内首家非盈利性公益康复机构,铜鼓县阳光益智康复中心自2014年创立伊始,便肩负着特殊使命。十年耕耘,终成体系,中心已形成融合科学评估、运动康复、感知训练、言语开发、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及社交技能提升的成熟“铜鼓模式”,成为省级助残领域的典范。中心内7名骨干教师与专业团队,秉持着科学方法持续发掘儿童潜能,为2至16岁残障儿童铺筑坚实的回归社会之路。墙上那些静默的“江西省助残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牌匾,无声地诉说着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分量与荣光。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康复老师徐红玲 王宇熙摄
当实践队员轻声问及这份坚守背后不竭的动力源泉时,徐红玲老师的目光温柔而坚定地投向远处嬉戏的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奋力绽放的奇迹。我们康复老师选择扎根于此,就是期盼着这些珍贵的‘慢飞天使’,终能挣脱桎梏,平等而自信地融入广阔社会。”这目光,凝聚着特教工作者特有的执着信念,如磐石般坚定。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在一块儿做操 郑斯腾摄
当夕阳为康复中心的楼宇镀上温暖金辉,实践队员们踏上了归程。车窗外,孩子们久久伫立,依依不舍挥动的小手,如风中摇曳的纯洁花朵,将这个夏日最动人的画面深深定格。这一天播下的理解与善意,已在特殊儿童的心壤中悄然埋下希望的种子。阳光不仅明晃晃地照耀在康复中心“阳光益智”的牌匾上,更因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双紧握的手、每一道鼓励的目光,真正穿透了壁垒,照进了孩子们渴望被世界温柔看见、真诚懂得的心灵深处——那束光,足以让每颗独特星辰,在自己的轨道上找到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