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池州学院"傩魂神韵,瞻仰傩戏"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奔赴池州市茅坦村、刘街社区等地,开启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之旅。这群青年学子化身文化探寻者,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千年密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寻找传统艺术破圈新生的创新路径。
首站寻根:民俗馆里触摸文明脉络
活动伊始,实践团踏入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馆。斑驳的傩面具泛着岁月光泽,狰狞与神秘交织的面容仿佛诉说着古老传说;土布傩服以浓烈色彩勾勒图腾,粗犷针脚间流淌着先民智慧。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傩戏从上古祭祀的肃穆仪轨,逐渐演变为戏剧、舞蹈、音乐交融的民间艺术长卷,在成员们眼前徐徐展开。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们目光发亮,当即表示要将新媒体传播、品牌策划等"数字武器",转化为守护非遗的创新动能。
田野探微:古村深处聆听文化心跳
在茅坦村傩文化馆,傩文化研究会杜会长化身"活字典",用方言讲述正月十一迎傩神的热闹场景:锣鼓喧天中,村民抬着傩神巡游街巷,龙台表演时的惊险腾跃,让空气里都弥漫着敬畏与狂欢。当三十六面傩面具依次亮相,每道雕刻纹路都暗藏故事。同学们戴上古朴的傩戏冠帽、披上绣满符文的戏袍,瞬间穿越时空,真切触摸到这项濒危艺术的滚烫脉搏。面对传承断代的危机,师生与杜会长围坐长谈,从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到AI数字孪生的非遗数据库,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校地对话:科技赋能激活传统基因
走进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许鑫磊展示的AR项目"原来是傩"惊艳众人——手机镜头一扫,静态傩面具立刻"复活",演绎千年傩戏经典片段。文创展厅里,傩戏IP的盲盒、数字藏品等新潮产品,让古老艺术变身时尚符号。"非遗不仅要供在神坛,更要走进生活。"许书记的观点引发共鸣,同学们迅速组建头脑风暴小组,从短视频剧情化传播到元宇宙虚拟剧场,为傩文化出圈设计"年轻化方案"。
匠人手作:指尖温度传递文化火种
在傩面具传承人姚维耘的工作室,松木清香混合着矿物颜料气息。姚师傅手持刻刀,寥寥数笔便让木胚化作狰狞面具,同学们接过画笔,在师傅指导下为面具点染眉眼。"多拍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多带傩戏进校园演出!"姚师傅的"三多"理念,为非遗传播打开新思路。成员们惊喜发现,母校早已搭建起傩文化展览馆,编纂专业著作,用学术力量筑牢传承根基。
文博献策:青春智慧点亮文化空间
行程最后一站,池州市博物馆里,张邦启馆长与实践团展开"头脑风暴"。同学们跟着老艺人学习傩戏基本步法,一招一式尽显虔诚;针对傩文化展区隐蔽的问题,他们连夜绘制手绘导览图,用插画与趣味标注提升游览体验。张馆长分享政府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坦言技术研发、资金短缺等现实困境,向高校抛出合作橄榄枝。
这场跨越五天的文化寻根之旅,让"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不再停留于书本记载。青年学子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归来,立志以专业所学为笔,数字技术为墨,在新时代的文化长卷上,续写传统艺术的华彩新篇,让古老傩戏的铿锵韵律,在数字浪潮中激荡出文化自信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