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究傩之起源,池州学院学子赴刘街社区寻找傩文化起源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07-01     阅读:
       “人有难,方有傩。”从“傩”字的字形结构来看,它由“人”“难”二字组成,寓意着人遇到灾难时,通过“傩”来避难,其本意为“惊驱疫厉之鬼”。2025年6月25日清晨,赴刘街社区“傩魂神韵,瞻仰傩戏”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开启了第三站的调研之旅。为了更好地了解傩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实践团来到了池州市刘街社区,拜访了社区党委副书记许鑫磊,深入探寻这一古老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传承。
        跟随许书记的步伐,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傩文化的真正来源。傩戏的唱腔、舞姿和戏文,都源自古时农民的日常农耕生活,也源于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体现了人类对征服自然、挑战自我、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与自豪。在许书记的讲解中,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姚家、刘家等家族对傩文化的坚守,以及这一非遗瑰宝传承至今的不易。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老一辈靠纯手工技艺获得的报酬已经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存,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傩文化传承发展至今,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身。充满包容和创新,才是一个文化得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许书记说:“先学习,学习之后改正,改正之后融合,这才是所有非遗得以延续下去的关键一招。”他还和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他与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推出的周边文创产品,以及最新的AR技术“原来是傩”。提到这些,许书记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没有提及其中的艰辛,只向他们表达了对实现新技术与傩文化融合的开心和喜悦。许书记始终坚信“将遗产变财产”这一观点,他深知,只有让傩文化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一个非遗想要长久地传承下去,20%可以全心全意、不管不顾地投身进这个事业,剩下的80%必须要实现盈利。”许书记始终坚信,合理的商业化运作并非是对傩文化的破坏,而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传承方式。只有让傩文化产业实现盈利,才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才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傩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创新。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实现傩文化的长久发展、增强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唯一道路。
         “不要将非遗束之高阁,要让它走出来,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许书记坦言,只有打破隔阂,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才能重焕生机。非遗是岁月沉淀下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只有让它通俗化、平民化,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社区街头巷尾开展了关于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问卷调查。实践团采用分组的方式采访当地的居民,与居民、游客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居民对傩文化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对傩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刘街社区的居民也很积极主动,和实践团成员们分享了很多与傩文化相关的经历。这些经历与建议让团员们受益颇多,最终得出了傩文化的发展虽然大多不是当地居民而有所中断,但是对于熟悉和了解傩文化的居民数量达到52.94%,这也加深了团员对傩文化了解和对宣扬傩文化的信心。但是谈及传承的问题,52.94%认为资金不足,67.65%认为青年人不爱学,传承问题任重而道远。
        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此次参观、采访和实地调研,大家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傩文化犹如一颗蒙尘的明珠,而广告学则是拂去尘埃、让其闪耀光芒的有力工具。他们更应该注意傩文化相关周边产品投入市场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他们将更加提高广告学综合能力对傩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傩文化的一些特殊元素设计进入他们的作品之中,让傩文化“动起来”,他们也将以此次经历为契机,运用专业所学,通过创意广告策划、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傩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助力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刘慧    来源:池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暑期“三下乡”——新泉砺志铸军魂 一真传薪守初心
  • 暑期“三下乡”——万安义诊情牵众 捷文入山探富源
  • 青春智汇南盘 踏浪寻踪绘新图
  • 青春智汇南盘 踏浪寻踪绘新图
  • 2025年6月28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文旅赋能·创绘岚岛”实践团深入平潭综合试验区北部湾片区南盘村,开展文旅资源实地考察活
  • 07-01
  • 青春实践踏访岚岛两村 文旅融合擘画振兴新篇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