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4日,池州学院 “赴中分探访红色地标,寻红色记忆” 实践团奔赴芜湖市繁昌区中分村,开展红色旧址参观与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活动。在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前,实践团成员回溯革命烽火,以校地合作之姿,开启红色基因传承与青年实践育人的新篇章。
中分村,一座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红色村落,因新四军第三支队的驻扎与战斗,成为抗日烽火中的 “精神坐标”。1939 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此指挥繁昌保卫战,历经五次激烈战斗,成功阻击日军进犯,铸就 “皖南抗战堡垒” 的不朽传奇。
上午,实践团成员踏入旧址,首先被陈列馆内的历史脉络所震撼。泛黄的《繁昌战斗要图》(1939 年 11 月 8 日 —21 日)上,红色箭头勾勒出将士冲锋路线,蓝色标识标记日伪兵力动向,清晰还原出战役的战略博弈。“看这里,5 团 2 营的穿插路线离日伪主力仅数百米,先辈们的勇气太令人震撼!” 实践团成员指着地图上的红色箭头,声音难掩激动。
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内,斑驳的历史照片、泛黄的战斗要图,无声诉说着皖南抗战的壮烈篇章。“这张老照片里,军民围坐学习的画面,藏着‘鱼水情深’的密码……” 队员们对照史料相互讲解,从 “繁昌五次保卫战” 的战术推演,到根据地群众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解码新四军 “铁军精神” 的内涵,让红色记忆在交流中愈发鲜活。
学院实践团参观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历史照片 王艳通讯员摄
旧址外,鲜红党旗雕塑前,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队服,庄严敬礼、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铮铮誓言穿透夏日蝉鸣,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崇高致敬,更映照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血脉的决心。
“站在党旗前,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的信仰温度。” 实践团成员感慨,实地探访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悟的精神力量。这场特殊的 “思政课”,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青年心中。
图为学院实践团在入党誓词前庄严敬礼宣誓 王艳通讯员摄
下午,实践团与中分村举行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中分村书记在仪式上介绍:“中分村守护红色旧址 70 余年,更盼以‘红色 +’模式激活乡村活力。与池州学院合作,是让红色故事‘活’在青年心中的契机。”
池州学院实践团代表表示,基地的建立,将推动 “课堂教学” 与 “实地感悟” 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组织同学们开展红色宣讲、历史调研、乡村振兴创意实践,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也为中分村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智慧。”
学院实践团与中分村书记徐成龙签约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王艳通讯员摄
仪式后,双方围绕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展开研讨。实践团提出 “短视频讲红色故事”“设计研学路线” 等创意,建议通过青年视角,将中分村的抗战历史、古村风貌打造成 “网红打卡地”。村书记点赞道:“青年创意让红色资源‘潮’起来,期待更多游客因你们的故事走进中分村!”
实践团成员在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前合照 王艳通讯员摄
“课本里的‘新四军’,今天变成了眼前的草鞋、地图和战友合影,这种冲击让我真正懂了‘牺牲’的分量。” 实践团成员参观后坦言。在旧址的每一处细节里,青年们的认知被不断刷新:从新四军将士 “吃草根住草棚” 的坚守,到村民 “倾家荡产支前” 的赤诚,红色基因的具象化,让 “爱国” 不再是抽象概念。
“以前觉得‘革命精神’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它就是先辈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是我们这代人‘把红色故事讲好’的责任。” 实践团成员在分享会上感慨。此次实践,让青年们深刻意识到:红色传承不是 “复刻历史”,而是以青春之姿,续写 “为人民服务” 的时代答卷。
从抗日烽火中的 “战斗堡垒”,到新时代的 “实践育人基地”,中分村的红色血脉从未断流。池州学院实践团以 “探访 + 共建” 的方式,将红色旧址变为 “思政课堂”,让青年在 “寻记忆” 中 “强信念”。
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言:“红色地标是最生动的教材,希望同学们把‘新四军精神’融入血脉,让青春在传承中绽放光芒。” 未来,校地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让红色记忆照亮更多青年的成长路,也让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