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推动土陶技艺“活”起来,乡村振兴“旺”起来。7月3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扬眉“土”气,守正创新陶艺传承实践团在王艳老师的指导下,携9名志愿者走进湘西州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开展土陶文化调研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合影 刘瑶摄
活动中,实践团拜访了湘西州州级第四代非遗土陶传承人彭继松,深入了解湘西传统土陶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彭爷爷详细介绍了陶艺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并分享了自己坚守土陶技艺的心路历程。他指出:他的土陶主要采用当地丰富的金刚泥,土陶制作需经过捏制、雕刻、晒干和高温烧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彭爷爷的制陶工具十分质朴,仅有一批陶泥、一根木棍、一个轴盘、一碗清水,外加他那双因熟能生巧而格外灵巧的制陶之手。虽然彭爷爷的工作室简单且古朴,但他在面对家境的清贫与陶艺市场日渐式微的双重困境却依然十年如一日地守着祖传的窑火,以布满老茧的双手将千年技艺揉进每一坯陶土,此刻的他是无私的,是伟岸的,令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
图为彭爷爷制陶现场 刘瑶摄
图为彭爷爷将做好酒陶小心翼翼放置木板画面 龙树清摄
在与彭爷爷及其子的交流中,,实践团探讨了如何借助电商、文旅的销售渠道、学校平台的教育渠道、居民推动的社群渠道来提升土陶知名度,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实践环节中,彭爷爷始终耐心十足,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成员。从如何精准控制陶泥形状,到怎样巧妙运用雕刻刀进行装饰,彭爷爷都倾囊相授。成员们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积极动手尝试。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陶泥时常不听使唤、制作出的形状不够规整等,但在彭爷爷的悉心帮助下,大家逐渐掌握了关键技巧,成功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
图为彭爷爷进行木棍使用方法指导 刘瑶摄
图为彭爷爷进行捏陶手势指导 刘瑶摄
图为彭爷爷进行塑形指导 刘瑶摄
体验活动结束后,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畅谈活动感受与收获。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亲身体验,不仅掌握了陶艺制作技能,更深刻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一位成员感慨道:“以往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陶艺制作,今日亲自上手尝试,才发觉其中学问深奥。彭爷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这门手艺,实在令人敬佩。”
图为团队成员交流合影 龙树清摄
实践团以指尖触碰陶艺温度,以匠心领悟非遗精髓,于揉捏雕琢中与千年技艺深度交融。成员们精进拉坯、雕刻等技艺,更在创意碰撞中让传统工艺迸发青春活力。他们立下传承之约,愿做陶艺文化的传播者,以青年视角讲述泥土故事,让非遗之美浸润人心;同时将携手彭爷爷等匠人,搭建技艺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以青春力量激活传统文化,共促非遗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