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周郑湘 通讯员:袁祯祥 代可毅)
夏日的骄阳洒向紫竹村,带着一份约定,湘潭大学金翼5·1·8爱心团队赴湘潭市湘潭县谭家山镇紫竹村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在这里,15名支教成员开启了为期2周的支教之旅,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首日的支教图景里,既有乡土中国的质朴与温度,更映照着青年用以教育赋能乡村的时代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于湘潭大学毛泽东铜像前出发合照)
“参加这次夏令营的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引导。”7月4日上午十一点,紫竹村党支书记黄智华与团队成员开展了第一次会议。会上,黄书记介绍了紫竹村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相关情况,提出了后续支教工作要求和期望。在会议中,黄书记着重强调青年是奋斗而有希望的一代,把紫竹村建设成为老有所居、幼有所长、民有所享的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党员的努力、每一位村民的努力,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回归和奉献。经过本次会议,团队成员们对未来的三下乡以及支教工作均有了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决心。

(图为黄智华书记与实践团队第一次全体会议)
下午,团队成员紧锣密鼓地筹备次日开幕式的活动,大班和小班的成员们各自分工,设计趣味游戏、编排互动环节,力求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难忘的开端。教室里,大家热烈讨论,时而传来欢笑声,时而共同思考,展现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图为实践团队绘制夏令营各班级欢迎板报)
筹备活动结束后,在村委办公室,全体团队成员与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就紫竹村当地情况以及三下乡经验进行了交流,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在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三下乡不是为了成果而创造成果,是脚踏实地感受乡村人民生活、聆听诉求与疾苦;不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想民之想、解民之所急。我们所要真正实现的乡村振兴是村民的一句“路灯变多了,路边宽了”。两代湘大人的交流,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或许,教育的真谛本就如此——在乡土与校园的双向奔赴中,让知识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让青年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明日的开幕式上,当《我们的明天》与校歌的旋律在紫竹村上空响起时,那将是青春与乡土最动人的和鸣。
(图为实践团队与紫竹村党支书记黄智华女士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