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影与光之间:一位皮影传承人的文化守望——西安工大寻迹华州遇践光影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2025年7月9日,西安工业大学“寻迹华州,遇‘践’光影”实践团队怀着满腔的好奇与敬意,去往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樱桃沟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汪燕妮老师带领实践队进行参观。樱桃沟村家家户户都张贴着各式皮影人物,从三国英雄到西游神话,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随时会跃动起来。而最令人动容的,不是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本身,而是汪老师谈及皮影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位文化守望者在影与光之间坚守的故事。
(汪燕妮老师父亲正在雕刻皮影)
汪燕妮老师的工作台上摆放着雕刻到一半的皮影,牛皮上精细的纹路记录着她三十余年的坚持。"刻一个皮影人物,从选皮、制皮到画稿、雕刻、上色,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至少一周时间。"汪老师的手指上有常年握刀留下的茧子,但她演示雕刻动作时依然灵活精准。在机器复制时代,这种手工技艺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亲眼目睹她如何将一块普通的牛皮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先用钢针勾勒轮廓,再以数十种不同的刀具雕刻出细腻的纹样,最后上色并组装。王老师说:"每一刀下去都不能后悔,皮影的韵味就在这手工的不完美中。"这种对传统工艺极致的追求,正是当代社会稀缺的精神品质。
(汪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皮影)
实践队派出一名采访记者向汪老师提出了一些关于皮影与热爱的问题,在访谈提问中,汪老师不无忧虑地谈到皮影戏面临的传承困境。随着娱乐方式多元化,皮影戏的观众日渐稀少,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的更是凤毛麟角。"最艰难的时候,整个剧团只剩下三个人,台下观众比台上演员还少。"但正是这样的困境,更彰显出文化守望者的价值。汪老师创新性地将传统皮影与现代元素结合,编排新剧目,或者走进校园开展皮影工作坊,甚至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皮影艺术。她说:"传统不是静止的,它必须在创新中生存。"这种既坚守核心技艺又拥抱时代变化的智慧,使皮影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汪燕妮老师接受采访)
汪燕妮老师对皮影艺术的深情令人动容。"每当灯光亮起,皮影在幕布上活起来的那一刻,我就觉得一切坚持都值得。"在她看来,皮影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审美智慧。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套传承自祖父的百年皮影,那些泛黄的牛皮上记录着一个家族、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汪老师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自觉与担当,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
(实践队成员与汪老师一家合影)
樱桃沟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皮影专业合作社的院落里投下斑驳的光影。离开樱桃沟时,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皮影专业合作社,那些静止的皮影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总有一些人如汪燕妮老师般,甘做文化的守望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他们让我们明白: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被博物馆珍藏,而在于活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中。而我们年轻一代要做的,不仅是赞叹这些守望者的坚持,更要思考自己如何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
(樱桃沟村路牌)
文:耿元昊 图:赵元翔  贾宛蓉指导老师:张启妍
 
作者:耿元昊    来源: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寻迹华州遇践光影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寻非遗魅力,守护文化根脉——西安工大寻迹华州遇践光影实践队
  • 影与光之间:一位皮影传承人的文化守望——西安工大寻迹华州遇践光影实践队
  • “支慧助农先锋队”开启三下乡之旅,助力乡村农业发展
  • 探寻非遗魅力 ——"儿童教育帮扶团"五猖馆调研行
  • 邵阳学院:天使之翼志愿服务团携爱出征,助力对河村
  • 由“吃”到“玩” :创新早熟蟹销售思路 助力蟹农致富增收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