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三下乡:社区手工育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2025年 7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新时代文明传习志愿者服务实践队走进曲阜市春秋西路的春秋社区御景湾小区红帆驿站,举办以宣传非遗文化、教小朋友面塑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居民的重要平台,红帆驿站通过此次活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为社区注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活动当天,红帆驿站内早早布置妥当:几张长桌拼在一起,铺着红色桌布,一侧摆放着彩扇、手绢等秧歌道具,另一侧整齐码放着五颜六色的面团与面塑工具。实践队员们提前到场调试设备,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陆续赶来,刚进门就被桌上的道具吸引,围在桌边小声讨论着“这些面团能捏出小动物吗”“扇子上的花纹真好看”。
  下午15时许,活动正式开始。面塑教学前,两名实践队员换上绣着牡丹纹样的传统服饰,手持彩扇与手绢走到场地中央。随着第三名队员敲响腰间的小鼓,清脆的鼓点节奏渐起,两人踩着鼓点迈起十字步,时而挥扇转身,彩扇开合间如花开绽放;时而抖动手绢跨步,手绢在指尖翻飞成灵动的弧线,腰部与手臂的动作协调配合,将海阳大秧歌独有的欢快与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围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前排的几个孩子跟着节奏拍手,有的踮起脚尖模仿挥扇动作,还有的拉着家长的手晃身子,场地边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图为实践队员表演海阳大秧歌。李嘉欣 供图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收起道具,一名队员打开投影仪,将提前搜集整理的海阳大秧歌资料制成幻灯片展示:从清代乾隆年间的起源记载,到农民庆祝丰收时的表演场景,再到现代舞台上的创新演绎,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孩子们逐渐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海阳大秧歌最早是山东海阳的农民在丰收后跳的舞蹈,大家看这里的图片,他们会扮成渔夫、货郎,用舞蹈讲述生活故事呢。”队员边讲边指向屏幕,小朋友们的目光紧紧跟着画面移动,有的还举起小手提问“他们跳的时候一直要笑吗”,互动间充满好奇与热情。
  随后,面塑教学环节拉开帷幕。队员们给每个孩子分发红、黄、蓝、绿四色面团与塑料小刀,自己则拿起面团示范:“先把黄色面团放在手心搓成椭圆,这是小鸟的身体;再取一点红色捏成尖尖的三角形,粘在前端当嘴巴……”从基础的搓、揉、捏,到用小刀刻画翅膀纹路,每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孩子们认真地跟着操作,有的低头专注地搓着面团,小脸憋得通红;有的小心翼翼地将“鸟嘴”粘在“身体”上,生怕碰坏了造型。一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捏不好翅膀,急得皱起眉头,队员见状走过去,握住她的小手一起捏制:“你看,这样把面团压平,再慢慢向上弯,就像小鸟要飞起来啦。”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做面塑。李嘉欣 供图
  半个多小时后,桌子上渐渐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的小鸟翅膀歪向一边,有的肚子圆滚滚像个小球,还有的被添上了彩色尾巴,虽然造型略显稚嫩,却个个充满童趣。孩子们举着自己的面塑小鸟互相展示,笑声在驿站里久久回荡。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将孩子们的作品小心收好,装进提前准备的纸盒里让他们带回家,还附赠了一张印有面塑基础技巧的小卡片,鼓励他们在家继续尝试。
  此次活动通过“表演+讲解+实践”的形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不仅感受到海阳大秧歌的灵动与面塑技艺的奇妙,更在动手实践中埋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者:李嘉欣 张钰颢    来源:大学生网报《社区手工育童心》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沃野育新苗 青春映红番茄园
  • 沃野育新苗 青春映红番茄园
  • 2025年7月10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三下乡”支教团深入重庆市合川区米坊村田间地头,体验科技兴农力量。

    团队重点考察两大
  • 07-10
  • 西南财经大学盐途九骁实践队自贡行——以青春脚步拓宽盐文化传承路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