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西南财经大学“盐晶计划——千年盐都文化基因解码与文化传承”暑期“三下乡”盐途九骁团队走进有着“千年盐都”之称的自贡,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盐文化实践活动,在古盐场的遗迹与传承人的故事中,触摸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活力。
7月2日,盐途九骁实践队的“三下乡”行程首站踏入自贡燊海井。在千年盐都的土地上,观看古盐灶蒸汽袅袅升腾,放入卤水、打捞杂质、锅灶熬煮等制盐工序依次铺展,在盐工师傅娴熟的手法与沉稳有序的动作中,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古法制盐的智慧,仿佛在与千年时空对话。
此外,团队成员余羚瑞还对其中一位盐工进行了采访,盐工分享了自己从初学制盐的懵懂,到熟能生巧的日复一日,8年的坚守,是汗水与泪水的交杂,更是对技艺传承的自豪。“起初是为了谋生计,但当亲手做了一锅成品的时候,体会到了成就感与对传承的自豪,自此就走上了制盐传承的道路。”质朴话语间,饱含着对盐业传承的坚定。
7月3日,盐途九骁实践队走进红色遗址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以独特视角开启一段探寻红色记忆与盐业历史之旅,深入挖掘这座城市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实践队来到王爷庙码头周边,探访“还我河山”题刻、解放桥等红色遗址,想象抗战时期自贡盐业“产盐支前,赋税救国”的场景。又踏入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研读了抗战盐业档案,感受盐都经济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以及自贡盐业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
7月5日,盐途九骁实践队走进老盐场1957,开启工业遗产与盐文化交融的探索。
自贡老盐场1957,作为承载盐文化的工业遗产,正经历华丽转型。其留存完整制盐工业遗址,经“工业遗存+文创园区”模式升级,从停产盐厂变为文化地标。开园后借活动聚人气,升级为国家级工业遗产,还发展文创产业、探索“文创+扶贫”,让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典范,续写盐都工业与文化交融新篇。
7月6日,盐途九骁实践队走进自流井光大街小学,为小同学们打造专属盐文化课堂。此次课程以“盐——穿越千年的小颗粒”为主题,用趣味故事开启探索,让孩子们跟随时间的脚步,了解盐都与盐的不解之缘,直观感受盐文化的深厚底蕴。
课堂紧扣低龄孩子认知,融入卡通插画、简单问答互动,队员蒋宛芯生动的讲述,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有关盐的形成、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回答。最后盐雕环节,队员们带着孩子们一步步制作,从舀盐、填模到最后脱模,看着自己做的盐雕成型,孩子们欢呼不断,脸上洋溢成就感。团队在趣味实践里把盐文化“装”进童年记忆,完成盐文化传承的童真接力,助力盐文化在新一代心中扎根。
几天的行程,团队在自贡完成一场“盐文化溯源之旅”。千年盐魂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文化基因。正如团队总结所言:“我们探寻的不仅是历史,更是让传统盐魂拥抱未来的密码。”这场“三下乡”,让盐文化的传承之路,在青春脚步中越走越宽。未来,盐途九骁实践队会继续投身盐文化传承,讲好盐故事,让盐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从自贡出发,走向更广阔天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唤起文化自信的鲜活纽带,让千年盐魂持续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