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师学子三下乡:纸传千载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在湖南乡村教室的课桌上铺开两千年的文明长卷。2025年7月16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张煦涵,以《非遗·传统剪纸》为媒,带领乡村学子走进指尖上的中华美学殿堂,在折剪镂刻间唤醒文化基因,为乡土教育注入鲜活非遗力量。

以纸为舟:从考古遗址到课堂实践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对马》《对猴》,是中国最早的剪纸实物!”张煦涵以考古发现为引,用影像还原唐代招魂剪纸、宋代漏版印花等历史场景,将非遗的“活化石”身份具象化。当学生触摸仿古麻料纸复刻的团花剪纸时,汉代祈神祭祖的文化根脉、明清全民剪纸的艺术盛景,在方寸红纸间变得可触可感。
 
几何入艺:数学思维激活传统技法
课程独创“数学+非遗”融合模式:
对称之美:引导学生用几何原理破解剪纸密码——五角星需精准折叠36°角,六角星依托60°等分,团花则运用垂直平分线创造放射对称;
动态教学:投影仪下,张煦涵演示“一折二画三剪”口诀。当学生按步骤剪开红纸,展开瞬间跃出的蝴蝶羽翼、鸽子喙眼,引发阵阵惊呼。十二生肖剪纸中蜿蜒的蛇身、威猛的虎纹,更让学生领悟“阴阳镂空”的哲学智慧。
 
 
以剪连心:文化星火照见传承之路
“每剪下一片纸屑,都是与祖先对话的沙沙声。”张煦涵课程背后,是“数映红途”团队“以文化人”的深意:当乡村少年用数学思维解构团花折法,用剪刀讲述乡土故事,非遗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
    从吐鲁番古墓的麻纸团花,到湖南乡村课桌上的振翅蝴蝶,张煦涵的剪刀串联起文明的血脉。当孩子们举着剪纸迎向阳光,光线透过镂空图案洒落的斑驳光影,恰似文化传承的星河——这既是“数映红途”促进团献给乡土大地的剪纸长卷,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鲜活的文化自信宣言。
 
作者:(通讯员 潘超红 刘林杰 邓婕)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一师学子三下乡:探究相似奥秘,提升逻辑思维
  • 一师学子三下乡:解析力学奥秘,夯实物理基础
  • 一师学子三下乡:概率课堂趣探究,生活场景悟数理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