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公交载邮新路径,链动乡村振兴路”实践团深入南京市江宁区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了一场融合农业文化溯源与物流模式创新的调研实践。通过实地探访稻米文化馆、体验田园生态、调研农场物流,实践团成员以“农业产业链+物流供应链”双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湖熟样本。
稻作文化溯源:科技赋能下的农耕文明传承
实践团首站来到湖熟稻米文化馆。这座以“传承稻作文化,赋能产业振兴”为宗旨的场馆,通过科技互动、场景复原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了湖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稻作文明发展脉络。
在研耕基地内,实践团成员沿着稻作发展的历史长河深入探访:从史前粗放耕作遗迹到明清精耕细作图谱,一件件承载时光的农具实物无声诉说着土地与汗水的故事。馆内,研学少年们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视频讲解、AR互动游戏与亲手触摸,沉浸式学习稻米形态演变、生长规律与种植技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虚拟体验,更将粮食的珍贵与农事的艰辛深深烙印于每个人心中。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团还深入学习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场景——如何通过绿色防治、智慧化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控化生产,并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盐碱地变良田的农业革新。同学们感叹:“稻作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创新。”
田园生态体验:七彩稻田里的乡村振兴图景
走出文化馆,实践团来到湖熟户外稻田。稻田中,风车、打谷场、稻草人雕塑等装置营造出浓郁的田园气息,同学们纷纷在此拍摄田园风大片。以“稻田迷宫”为特色的三界稻乐园,结合稻穗抽穗扬花的动态景观,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自然体验;而贯穿稻田的彩虹步道,则与远处水乡民居、芦苇荡形成层次分明的画面,成为实践团镜头中的“网红打卡点”。
物流模式调研:为生态农产品插上“智慧翅膀”
接着,实践团走进湖熟水乡农场,聚焦农产品出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场内,“都市园艺馆”展示着蔬菜园艺在城市空间应用的新形式;“生态蝴蝶馆”衍生出蝴蝶标本、文创产品等生态农产品;“自然农法园”通过“不耕地、不除草、不打药”的纯生态模式传递生态理念;“都市农园”则采用共享菜地模式,提供各类无污染的新鲜时蔬。
然而,农场产出的园艺、蔬菜、文创产品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离不开物流的支持。据调研,农场目前采取普通物流配送模式和自提模式,但包装标准化程度低、运输损耗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实践团成员认识到:“物流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
未来展望:以“公交载邮”探索城乡共富新路径
此次湖熟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在稻香里触摸到民族生存的坚韧根系,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链”与“产业链”的双重支撑。未来,团队将结合农场实际情况,探索“公交载邮”创新物流模式的落地路径——通过整合公交运力与快递网络,优化配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让物流成为激活乡村资源的“加速器”。
从稻作文化的历史溯源到现代物流的模式创新,从田园风光的沉浸体验到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突围,这场跨越时空的调研实践,让青年学子们坚定信念:乡村振兴既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科技的赋能与产业的融合。而“公交载邮”新路径,正成为链动城乡资源、激活市场活力的共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