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接力守文脉,薪火相传润燕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盛夏的燕赵大地,文脉流淌,古韵新生。近日,由我校联合组建的“薪火相传”文化实践团,分赴石家庄、承德、邯郸等地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挖掘文化根脉、创新传承形式、培育传承力量”为宗旨,通过田野调查、技艺研习、文化展演、教育普及等方式,深入探寻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田野调查溯根源抢救文化珍贵遗产
  “这些老手艺要是没人管,过几年可能就真的消失了。”在承德市隆化县,看着满族剪纸传承人手中逐渐成形的窗花,实践团成员小李不禁感慨。河北作为文化大省,拥有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境内散落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但部分项目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
  实践团对评剧、皮影戏、武强年画、蔚县剪纸、唐山皮影、井陉拉花等18项非遗项目开展系统性调查。志愿者们顶着酷暑走访民间艺人,用文字、影像、录音等手段,详细记录技艺流程、历史渊源和传承现状。在邯郸永年区,团队对国家级非遗“永年鼓吹乐”进行全谱系记录,整理乐谱,录制演奏视频20小时,抢救性保存了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创新转化赋新能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在石家庄井陉县,实践团与拉花传承人共同创作融合现代舞蹈元素的新派拉花表演,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融入传统舞蹈;在邯郸峰峰矿区,实践团利用3D建模技术对磁州窑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保存,协助当地瓷窑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具套装,使古老瓷艺焕发新生。​
  “大学生们带来的新思路,让我们这些老匠人打开了眼界。”从事磁州窑烧制40余年的刘师傅拿着新设计的瓷器样品说。实践团还联合地方文旅部门举办“非遗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20余项文化创新实践成果,吸引上万名群众参观,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薪火相传育新人播撒文化传承种子​
  “老师,这个脸谱的颜色有什么讲究吗?”在邯郸市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堂上,孩子们对京剧脸谱表现出浓厚兴趣。实践团深知,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为此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实践团开设“非遗小课堂”,志愿者们化身文化老师,通过“理论讲解+动手实践”的方式,教授孩子们学习剪纸、泥塑、戏曲等传统技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发“传统文化分级课程”:为小学生设计趣味年画填色、简易剪纸等课程;为中学生开设传统建筑鉴赏、非遗故事汇等专题讲座。累计开展文化课堂10余课时,覆盖学生400余人次。​​
  ​活动结束时,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写道:“三下乡实践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态基因。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从长城脚下到渤海之滨,从太行深处到平原乡村,实践团的足迹遍布燕赵大地。这场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的实践活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更在青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正如实践团旗帜上的标语所言:“青春守护文明根脉,匠心传承千年文脉”,这份坚守与担当,正在燕赵大地上书写着文化传承的青春篇章。​
 
作者:王明瀚    来源:“薪火相传”文化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青春接力守文脉,薪火相传润燕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青春力量助传承:大学生三下乡激活五间堂鼓生命力
  • 鼓声穿越百年,匠心叩响时代——大学生三下乡探访永川非遗制鼓人祝明建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