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徽韵戏脉探寻非遗根魂:大学生团队深度走访安庆黄梅戏文化地标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2024年7月5日,由淮北师范大学的彭欣语、周瑞杰担任组长的“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团队,踏上安徽安庆这片浸润着黄梅戏基因的土地,依次走访安庆博物馆、安庆纪念馆、黄梅戏艺术中心及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并全程观摩专业戏剧演出。这场文化探寻之旅,以青春视角触摸非遗温度,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解码黄梅戏传承的密码。
安庆博物馆:触摸黄梅戏的百年年轮
安庆博物馆坐落于城市文化核心区,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安庆市博物馆筹备处,2017年新馆建成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黄梅戏艺术”常设展区,以“从乡野到殿堂”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这一剧种从民间小调发展为国家级非遗的完整历程。
展区入口处,一组清代“三打七唱”草台班子复原场景引人驻足。木质戏台仅丈余见方,台柱斑驳,台下摆放着竹编座椅与粗陶茶碗,还原了黄梅戏早期“田间地头作戏台,农夫农妇为观众”的原生态面貌。据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于鄂皖赣交界的采茶调,清乾隆年间随移民传入安庆,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逐步形成独特风格,这一场景正是其“草根出身”的生动注脚。
展柜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夫妻观灯》木刻剧本尤为珍贵。泛黄的雕版上,阳刻的唱词仍清晰可辨,边角磨损处显示其曾被反复拓印。据考证,这是现存最早的黄梅戏商业演出剧本,当时安庆城内“百乐门”戏园曾用此剧本连演三月,开创了黄梅戏进城演出的先河。与之并列的,是1952年《天仙配》进京演出时的舞台设计图,宣纸手绘的布景中,传统水墨山水与西洋透视法结合,记录着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舞台的关键一步。
在“声影留痕”展区,1955年《天仙配》电影拍摄时使用的录音设备静静陈列。这台苏联产开盘式录音机,曾记录下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的经典唱腔。旁边的频谱分析图显示,严凤英演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音域跨度达11度,音色明亮度较同时期其他剧种高出20%,这也是黄梅戏唱腔“清新婉转”特点的声学佐证。

安庆纪念馆:戏曲之乡的文化基因图谱
安庆纪念馆依托明清时期的“敬敷书院”旧址改建而成,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古建筑,曾是皖江地区文化教育中心,也是黄梅戏早期文人化改造的重要场所。馆内“戏曲之乡”专题展厅,以“人、戏、城”为轴,构建起黄梅戏与安庆城的共生史。
展厅中央,一组“戏班江湖”全息投影再现了光绪年间安庆码头的热闹场景。江面货船桅杆林立,岸边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打猪草》选段正引得纤夫、商贩驻足。史料记载,当时安庆作为长江航运重镇,每年往来商船超万艘,码头戏班借人流传播,使黄梅戏逐步突破地域限制。投影旁的“戏班账簿”复制品显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安庆城内注册的黄梅戏班社已达17家,从业人员超300人。
“名家辈出”展区,按时间轴陈列着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资料。从民国时期“江北梅兰芳”丁永泉改良唱腔,到1949年后严凤英塑造七仙女、织女等经典形象,再到当代韩再芬推动黄梅戏交响化改编,每个名字都对应着剧种发展的重要节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时的合影,照片中28岁的严凤英站在后排,眼神清亮——正是这个团队,次年带着《天仙配》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让黄梅戏首次获得全国性关注。
馆内“戏俗印记”区域,展示了安庆民间与黄梅戏相关的生活场景。从嫁女时陪送的“戏文嫁妆”(绣有《天仙配》图案的被面),到节庆时张贴的“戏神年画”,可见黄梅戏已深度融入当地民俗。一组1980年代的“戏票收藏”显示,当时安庆剧院的黄梅戏演出票常被市民当作社交礼物,票面设计从最初的油印文字,逐渐演变为带剧照的彩印版本,折射出剧种地位的提升。

黄梅戏艺术中心:非遗传承的现代实验室
黄梅戏艺术中心建成于2009年,是集创作、演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戏曲场馆,其建筑外观以“水袖飞舞”为设计灵感,玻璃幕墙与弧形屋顶的组合,隐喻传统艺术的灵动与现代转型。中心内的“数字戏曲实验室”,成为黄梅戏创新传承的前沿阵地。
实验室的“智能声腔分析系统”正在运行,工作人员将1958年严凤英演唱的《女驸马》选段与2023年青年演员的演绎进行比对,屏幕上的波形图显示,两者在“小腔”处理上有明显差异——传统版本装饰音更丰富,现代版本节奏更明快。系统开发者介绍,这种分析为唱腔传承提供了量化依据,既保留精髓又允许创新。旁边的“虚拟舞台”设备则能实时生成不同年代的演出场景,体验者选择“1960年代剧场”模式,背景便自动切换为木质舞台、红色幕布,配合环绕立体声,重现当年演出氛围。
在“跨界创作室”,陈列着近年来黄梅戏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成果。2021年推出的《邓稼先》交响黄梅戏乐谱手稿上,传统“平词”唱腔与铜管乐标注交织;2023年“黄梅戏+动漫”项目的分镜图中,七仙女的形象被赋予漫画线条,却保留了水袖、云肩等标志性元素。中心数据显示,这类创新作品使35岁以下观众占比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8%。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百年剧社的坚守与新生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民众黄梅戏剧团”,1956年更名为安庆市黄梅戏一团,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黄梅戏专业院团之一。剧院保留着传统戏曲院团“晨功暮课”的作息,也见证着年轻一代传承人的成长。
清晨的排练厅里,00后学员们正在进行基功训练。压腿、踢腿、台步练习一丝不苟,墙上悬挂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训诫牌,与1950年代剧团初建时的版本几乎一致。据剧院档案记载,从1950年至今,这里已培养出7代演员,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8名。在道具库房,一排排戏服按年代陈列:1950年代的“七仙女”戏服采用土布绣制,1980年代的则加入化纤亮片,2020年代的新款融入环保染色技术,布料演变背后是时代变迁的印记。
当晚,团队观摩了剧院复排的经典剧目《罗帕记》。这场演出保留了1957年首演时的核心唱腔与身段,却在舞台呈现上做了调整:LED屏替代传统布景,随剧情变换江南水乡、官衙厅堂等场景;字幕同步显示唱词的普通话翻译与英文对照,适应多元观众需求。演出结束后,后台卸妆间里,年轻演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头面(戏曲头饰)放入专用箱具,这些头面由银箔、点翠等传统工艺制成,一套“凤冠”需3名工匠耗时2个月完成,如今剧院仍聘请着两位70岁以上的老艺人负责修复。
观剧后记:非遗传承的青春注解
夜幕下的剧院灯火渐熄,团队成员手中的调研笔记已写满数页。从博物馆的百年文物到剧院的现代演出,从传统唱腔到数字创新,一天的走访勾勒出黄梅戏“守正创新”的清晰轨迹。
作为国家级非遗,黄梅戏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安庆博物馆的史料展现其“从民间来”的生命力,纪念馆的档案印证其“与城共生”的凝聚力,艺术中心的实验彰显其“向未来去”的创造力,而艺术剧院的日常,则诠释着“代代相传”的执行力。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团队的调研,恰是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的对话。这种对话无关复刻过去,而在理解根基后探索新路径——正如黄梅戏从采茶调发展为大剧种的历程,唯有扎根传统、拥抱时代,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走出剧院,长江边的晚风带着黄梅戏的余韵。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预示着古老戏曲在年轻一代手中,将续写新的篇章。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

 
作者:左倩怡    来源:新闻采写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徽韵戏脉探寻非遗根魂:大学生团队深度走访安庆黄梅戏文化地标
  • 青春接力守文脉,薪火相传润燕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一叶一芽采春光,同源异艺品茶香
  • 一叶一芽采春光,同源异艺品茶香
  • 7月17日,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走进瑞草园茶叶基地开展采摘实践。基地尹经理细致指导采摘技巧:“捏紧芽叶基部轻提,保留
  • 07-17
  • 教育科学学院深耕民族地区 推普实践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