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瀚海展馆铭奇迹,学子下乡汲力量——“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治沙防沙壮举,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深刻地改写着这片土地的命运。2025年7月2日晚至7月3日,大数据学院“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前往甘肃民勤开展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换乘3种交通工具历经28小时,终于在3日下午15时到达民勤。
  
  
  
  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团队到达后立即奔赴民勤县治沙防沙纪念馆进行参观访谈。车子开向腾格里沙漠边,窗外是无边的沙海,只有零星的骆驼刺和沙拐枣顽强生长——这景象诉说着民勤被两大沙漠包围、饱受风沙之苦的过去。在纪念馆,我们通过实物和史料,认真了解民勤人民用血汗书写的治沙历程,上世纪50年代,这里每年有8000多公顷耕地被沙埋,村庄被迫迁移。这为我们后续深入田间地头,参与治沙实践和服务生态建设,打下了重要的认识基础。
  
  
  
  走进民勤县治沙防沙纪念馆开展实践学习过程中,泛黄照片与影像资料真实呈现了昔日民勤的困境,风沙遮天蔽日,流沙吞没房屋与农田,群众生活举步维艰。而现代成果展厅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大幅照片墙上绿意盎然,沙盘模拟的红柳林与生态农业园生机勃勃。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18.28%,年减风沙300多万吨的数据,直观彰显了治沙成效。参观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深刻领悟到“人进沙退”的抗争精神与“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未来将把这种精神融入学习与实践中,为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专访:深入了解防沙治沙
  
  在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采访中,60岁的出租车司机聂正资指着展厅老照片感慨:“我曾在粮站干了18年,下岗后跑出租,幼时家无隔夜粮、风沙卷走农田的苦日子,现在成了年轻人治沙的‘活教材’。”他见证着北京、上海志愿者乘大巴来植树的场景,“沙尘天少了,红柳林比车还高咧!”班车司机紧握方向盘的手映着老茧:“我载过抖音来的00后,他们给治沙老人拍视频,说‘要让沙漠长草’。”他坦言民勤仍不富裕,但手机里“治沙打卡”的年轻人让他相信:“沙尘暴源头治好,全国都能喘口气。”放弃外地工作的讲解员翻开泛黄日志:“1950年先辈用破铁锹治沙时,森林覆盖率不到5%。”如今18.28%的绿意为这片土地镀上生机,他带着大学生参观古浪“八步沙”治沙模型:“你们接过树苗,就是接住了‘人进沙退’的接力棒。”。采访结束时,“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治沙精神必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永续传承!”这也是整个团队从不同视角所获得的感受。
  
  
  
  初到民勤,团队就遭遇了严峻考验:强对流天气裹挟着沙尘暴呼啸而至,基地供电时断时续。但这些困难丝毫未能阻挡他们的脚步。队员们顶着风沙,将精心准备的重庆綦江区向日葵花束插在沙漠基地。这些向阳而生的花朵,不仅承载着巴渝儿女的深情厚谊,更象征着"沙退绿进、你我同行"的坚定信念。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深入沙漠基地,用专业知识助力防沙治沙,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每一天的实践,都是我们为民勤生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见证;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指导老师/陈美琪、陈安琪
  撰稿人/徐浩杰
  摄影/刘霜、王浩
  供稿/大数据青年志愿者协会
作者:徐浩杰    来源:大数据青年志愿者协会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寻迹探灵芝商脉,访谈晓市场实情
  • 瀚海展馆铭奇迹,学子下乡汲力量——“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
  • 追寻红色足迹——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走进“辉县人民干得好”展览馆
  • 探节水科技,访百年堡寨——“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
  • 从课堂到宇宙—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带领学生解锁观星密码
  • 青春之声碰撞科学探索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走进常村镇中心学校对话求知学子
  • 探访宫颈综合门诊,感悟医者仁心担当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