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循着铿锵鼓点,走进这座承载着千年非遗记忆的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图为苗鼓传习所 摄自王珊)
“鼓点即心声,舞步见乾坤”,实践队成员们走进坪朗村,经过一番探寻,找到了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远远的,队员们就看到了身着民族服饰的龙秋蓉老师,正带领两名小学员在练习基本功。说明来意后,龙秋蓉老师热情地与队员们进行交流,介绍了当地苗族人民对鼓舞的热爱情感、公益教学苗族鼓舞的事迹以及非遗苗鼓传承的相关活动。
(图为龙秋蓉老师与队员交流 摄自钟洁)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龙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这个小小的的传习所逐渐显露出它的精神重量。传习所的苗族鼓舞教学是完全的公益活动,这里的苗鼓老师每周末都会进行志愿教学,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至蹒跚学步的儿童,老师们凭着一腔热情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苗鼓的学生。在这座被大山包围着的村庄里,这样的公益教学,已经长达十八年之久。
(图为小学员与龙秋蓉老师展示苗族鼓舞 摄自钟洁)
龙老师还带着小学员一起教队员们学习了一段入门鼓舞——八合鼓。脸庞稚嫩的孩子与意气风发的青年共同执起鼓槌,非遗传承的鼓声撼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灵。大学生们笨拙而又认真的舞步中,对苗鼓文化的喜爱如种子般悄然发芽,对非遗传承的激情如火焰般熊熊燃烧。
(图为团队成员和龙秋蓉老师学习八合鼓 摄自钟洁)
采访过程中,龙老师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当地鼓舞的分类:"迎宾鼓"以柔美繁复见长,要求舞者具备超凡的身体协调性;而"武术鼓"则讲究刚劲有力,对表演者的体能要求极高。说到兴起时,龙老师还展示了迎宾鼓中"播种""插秧""收稻"等动作,这都是苗族先民劳作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图为龙秋蓉老师展示鼓舞动作 摄自王珊)
这场与非遗的邂逅,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当地苗族人民对鼓舞的热爱,更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样一颗颗赤诚之心、一面面湘西苗鼓,架起了一座非遗传承的桥梁。守护文化根脉,需要更多如龙秋蓉老师般的"守艺人",也需要新时代青年接过传承的鼓槌,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