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爱在苗鼓,功在千秋——吉首大学“政能量”社会实践队探访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记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7月6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走进坪朗村村支部,探访了湘西苗族鼓舞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老师,了解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传承苗鼓的动人事迹,探索非遗传承背后的真实故事,寻找新时代非遗传承的正确道路。
  (图为坪朗村村支部内便民服务大厅。王珊供图)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当天上午,队员们来到坪朗村的村支部,拜访了这位令人敬佩的州级非遗传承人。和想象中高大上的场景不同,没有聚光灯、没有大牌坊,只有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塑料牌作为背景,队员们与石老师的访谈就在村支部的便民服务大厅里展开了。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没有气势恢宏的排场,这位看似平凡的女性,用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平淡却又坚定的话语,将非遗传承的故事缓缓呈现在队员们的眼前。石老师告诉队员们,她敲鼓没有目的,就是喜欢,农闲时敲敲舞舞,这是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接触到苗鼓也是因为母亲喜欢,自己听得多了,也就会了,也就爱上了,苗鼓就这样悄然地进行着代际传承。在这片抬眼便能望见山的土地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更没有摄像机对着苗族人民,她们只是敲着、舞着,这就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一声声响着的鼓声中流动着真挚的情感。石老师有很多学生,村里的留守儿童、喜欢苗鼓的耄耋老人、附近学校的学生等等,老师认真的教,学生认真的学,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阵仗,平淡的日子一天天过,非遗苗鼓光荣传承。石老师接触苗鼓四十三年,公益教学苗鼓二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石老师只觉得是平淡的日常,在场的队员们却都为之动容,如此漫长,如此艰巨!
  (图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员与石金琦老师交流。王珊供图)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石老师告诉队员们,由于她进行的苗鼓传承是公益性质的,所以很多时候她都是自己一个人,她也喜欢自己一个人,不受他人的影响,坚定的走在苗鼓传承的道路上。队员们了解到,这二十年的苗鼓公益教学,基本上是石老师自己进行主要教学,每个周末,在坪朗村的苗鼓传习所都会有石老师组织的公益教学课,“零门槛”教学,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从石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队员们看见了这位非遗传承人坚韧而又伟大的灵魂,这便是内心丰盈者,不惧孤独,不惧风雨。这同时也警醒了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真正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接过非遗传承的鼓槌,让苗鼓不仅仅在湘西地区敲舞,更要响彻全中国。当代青年的要做的还有很多,要去了解非遗文化、去学习非遗文化、去发展非遗文化,让非遗传承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长远。终有一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是遗留的产物,而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日常的文化,让文化瑰宝不再高坐明镜台,而是真切地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图为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老师。王珊供图)
  爱在苗鼓,功在千秋。在与队员们的交谈中,石老师告诉大家,她认为学习和传承苗鼓最重要的就是热爱,要把苗鼓作为一个爱好,而不是作为一个负担,这样才能够长久。石老师小时候学习苗鼓也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爱好,后来越打越喜欢,直至苗鼓融入她的生命。在多年的苗鼓教学中,石老师也发现,只有热爱才能驱动孩子们不惧严寒酷暑、不惧辛苦劳累,认真的去学习苗族鼓舞。“有的小孩子,她喜欢打鼓,一点也不怕累,对着墙打,打出了洞来,她们还更加油的打。”石老师的话语朴素如山泉,在场的队员们无不感受到石老师和孩子们对待苗鼓深深的热爱。正因为这样的热爱,石老师开展苗鼓公益教学活动、推动苗鼓文化节发展、带团队参加各种比赛等等,去发展和弘扬苗鼓。石老师对苗鼓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拓宽了苗鼓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开辟了非遗传承的新道路。
  (图为石金琦老师的学生展示苗族鼓舞。钟洁供图)
  这次与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老师的对话,让队员们深入的了解了苗鼓传承背后的情感,也更深刻的明白了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机械性的喊口号,而是要带着爱去行动。青年学子要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让文化魅力恒久流传。
作者:王珊    来源: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爱在苗鼓,功在千秋——吉首大学“政能量”社会实践队探访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记
  • 苗鼓薪火传承处,青春践悟文化根  ——吉首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湘西苗族鼓舞
  • 踏险路、冒雨行,长江师范学院“钩深索隐”实践团“河小青”使命必达
  • “具身寻觅‘两弹星火’,沉浸探访文化咨治”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六尺巷 探访六尺巷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