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青天宗祠故事多,应是绿肥红不瘦”
安庆市岳西县6月29日电(通讯员:濮素)2024年暑假,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三下乡实践队伍赴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抵达的第一天的下午,团队成员们就驱车前往了青天乡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在没来这里之前,我们翻阅了网上有关汪氏宗祠的介绍,了解到这个宗祠除了作为汪氏一族的宗祠以外,还有着一重非凡的身份,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国共和谈旧址。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完成这双重任务呢?我们就怀着这样的疑问,在一个阴沉的雨天,踏入老旧的实木门槛,进入了这所宗祠的记忆。
刚进门就看见一个穿着蓝色上衣、黑色长裤、黑色雨靴的老先生坐在门前等候,下车后老师与老先生交谈了一会儿。虽然我们不大能听懂乡音,但从先生憨厚朴实的笑容和神采奕奕的眼神便不难猜出,他便是今天的讲解员。根据先生的介绍和大门前石碑的文字,我们了解到,该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坐北朝南,平面为一轴三进四厢四合院式,祠门二层设简易戏台,左右带跨院。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这里灰瓦白墙,墙面上苔藓绿意斑斑,无论是生锈的革命老物件,还是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无不彰显着这里古朴且厚重的历史气息。从正厅向右走摆放着一些革命遗物和场景复原的图片,四张椅子、一个方桌,以及后面墙上笼罩的红色旗帜,仅仅简单一掠过,我们就大致了解到当时谈判的简陋环境,但也不知怎的,可能是雨滴打击在石板地面的声音太过嘈杂,或是夏日雨季天气太过闷热的缘故,站在那院子中间,我们都有种没由来的肃然,仿佛自己也设身处地处于紧张的谈判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也大概听懂了老先生的语言,那是1937年7月22日,面对着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中共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作为红二十八军代表与卫立煌派出的少将军衔高级参谋刘刚夫在此处祠谈判6天,达成共识,7月28日在九河朱家大屋(岳西县和平乡境内)双方签署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为全面抗日战争增加了武装力量。此次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两党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我突然回想到,刚进门时放在正厅中间的一幅画面,共产党与国民党代表人握手的画面,周围是战士们的笑容。从剑拔弩张到团结一致,岳西谈判标志着鄂豫皖边区土地革命战争的结束,也是共同抗日战争的开始。回过神,老先生铿锵的话语停止,内心肃然的情绪渐渐褪去。但当淅淅沥沥的雨声洗去历史的尘埃,心脏的鼓动与先烈的意志同奏,我们体内的红色基因也随之躁动。

图为汪氏宗祠内门 通讯员 濮素 摄
再往里走便是祠堂的最内部,那里供奉着汪氏祖先的牌位。牌位前的空间围绕着许多的立柱,上面贴着对联,字字句句都是汪氏祖先对于后人的告诫与希冀。“性和有容乃大万代祠,朴质慈心无欲则刚万代祖。”朴质慈心、有容乃大这两个词位于最中间的立柱,也寓意着汪氏一组为人的初心。但没走几步,我们却被两旁的石碑所吸引,最令人费解的便是靠祠堂左手边的石碑,石碑的最上头也是最醒目的两个字——界碑。我想这界碑是什么意思呢?我只知道国家边境线有界碑,没想到小小的祠堂居然也会有界碑?但细看,由于岁月久远,字体繁复,一时之间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于是揣着满腹的疑惑,示意老先生麻烦他来解释,听到我的疑问,他沉思一会儿说到:具体的内容我也记不清了,但是这个界碑可是我们这里绿水青山的定海神针呐!这个界碑主要是告诉后人,这座宗祠建成后,周边不许有工业化建筑,不能过度利用绿林土地,主要是汪氏祖先希望可以让祖祖辈辈守护的土地得到安定,同时让先辈可以在此地安稳地长眠。”听及此,我忍不住触碰那石碑上的文字,微风温柔地拂过头顶,精神不由得一振,我仿佛听到了汪氏的祖辈对我说“孩子们啊,你们应该看到了这里的水秀青山,云雾缭绕了吧,这就是我守护的意义。”我望着石碑,深刻明白了,界碑是绿色的界碑,是自然的界碑,是先辈的界碑,是青山乡美丽生态的守护神。直到最后,讲解员老先生才作了自我介绍——汪正文。原来这样啊,老先生便是这汪氏一族的后人,怪不得讲解得如此出色,这座宗祠可是他心中的骄傲啊。直到走后,我振奋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息,慢慢婆娑手指上历史的尘土,原来那片绿色是我国从古至今都要留住的东西啊。望着车窗外路边的树木,经过雨水洗刷了一遍遍后,叶片焕然一新,挂着晶莹的水珠。我打开一点窗户,闭上眼,感受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再睁眼一片明亮。

图为讲解员在祠堂祭台的留影 通讯员 濮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