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触碰到明代象牙梳上细腻的“百子图”纹路,当鼻尖萦绕着梳篦作坊里淡淡的木作香气,南京工程学院“篦间拾光”团队的暑期实践,成了一场与千年非遗的深度对话。8月26日至27日,队员们走进常州青果巷、梳篦博物馆,以青春视角探寻非遗脉络,用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国内唯一以梳篦为主题的常州梳篦博物馆里,“天工开物——常州梳篦发展史”展厅成了队员们的“非遗课堂”。从新石器时代的骨梳残片,到春秋战国的木梳,再到明清时期进贡宫廷的“宫梳名篦”,展柜中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时光故事。“你们看这民国螺钿篦子,用贝壳镶嵌的花鸟图案,历经百年还泛着温润光泽。”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不仅梳理出梳篦文化的发展脉络,更读懂了背后的匠心——那些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才是非遗穿越千年的核心密码。
“原来梳篦也能这么潮!”在青果巷邢粮梳篦创意中心,队员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里打破了传统梳篦的“老物件”印象,展示架上,印着常州地标、国潮纹样的创意梳篦格外吸睛,空白梳篦DIY体验更是让队员们跃跃欲试。拿起画笔,队员们将苏超元素、恐龙文化融入设计,在梳篦胚上勾勒出专属纹样。镜头下,青春创意与传统工艺碰撞出奇妙火花,原本遥不可及的非遗,变成了可参与、可分享的文化符号。
“手工梳篦慢,但有温度,每一把都不一样。”在青果巷的一间小作坊里,坚守十余年的梳篦匠人张师傅,接过队员们自制的梳篦,笑着点评:“恐龙加足球,有常州味儿,但梳齿得再磨光滑,好看更要好用。”聊起传承,张师傅坦言如今学手艺的年轻人少,但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倾囊相授。这场质朴的对话,让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情感的传递。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我们终于读懂了非遗的温度。”实践结束后,队员丁冠宇在感悟里写道,博物馆里匠人刻刀起落间的木屑、老师傅指尖与梳篦纹样重叠的茧痕,都让他明白“传承不是复刻,而是今人与过往的真实连接”。队员董奕则感慨,非遗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藏着生活密码的载体,“要让梳篦走出博物馆,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里”。
此次实践,“篦间拾光”团队用脚步丈量非遗厚度,用创意激活传统魅力。未来,他们计划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宣传手册,在校园里开展非遗分享会,让更多同龄人了解梳篦文化。正如队员们所说,守护非遗,不仅要做文化的“记录者”,更要做活化的“创新者”,让古老非遗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