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赴福州市中华文化传承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抵达福州市罗源县,在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潘惊石、陈家云、郑安大师的带领下参观与学习寿山石雕非遗文化。
实践队员就寿山石的历史、寿山石雕刻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亲手雕刻过程深刻感受寿山石雕刻的艰辛与魅力。通过此次寿山石雕之旅,队员们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精华,从而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当亲身参与到寿山石雕的传承活动中,队员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更激发起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图为实践队与郑安大师(二排左三)、陈家云大师(二排右三)于罗源玉石文化体验馆前的合影
在潘惊石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安于自然艺术馆内陈列着一件件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的石雕艺术品。当雕刻家的刻刀与寿山石相遇,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便拉开了帷幕。作者们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将心中的情思、灵感与想象,融入到每一道线条、每一个造型之中。或精雕细琢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眉眼之间,尽是人间百态;或勾勒出灵动的飞禽走兽,仿佛下一秒就要跃然而出;或雕琢出清幽的山水,让人仿佛置身于桃源仙境。观赏一块寿山石作品,便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激情与专注,他们将灵魂注入石头,赋予了寿山石新的生命和意义。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巧思,都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对美的追求。
图为潘惊石大师给实践队讲解雕刻工艺
由浅入深,在潘惊石大师和郑安大师的讲解下,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在表面的精美后所蕴含着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件艺术品要有思想有内涵,这件作品才能出彩,有灵魂。正如潘惊石大师告诉我们:“看一件作品要看作品背后的故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欣赏理解寿山石雕或其它艺术品,还需要人们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艺术素养。潘惊石大师用弹古琴的例子生动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位艺术家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知识储备,他的作品才能自然而然就带有一种艺术气息。因此,要真正了解寿山石雕更需要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学习提高,做到真正的欣赏一件作品,了解一件作品。
寿山石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而在这美轮美奂的艺术背后,是雕刻师们长期的沉淀和无数的艰辛付出。寿山石雕的制作技艺堪称繁复而精妙。首先是相石,雕刻师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一块看似普通的寿山石中发现其内在的美和可能的艺术形态。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对石材的纹理、色泽、质地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未来作品的大致轮廓。接下来是雕刻,这是寿山石雕的核心环节。雕刻师手持各种刀具,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一点一点地将石材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刀、每一刻都需要全神贯注,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雕刻过程中,对力度和角度的精准把握至关重要,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打磨则是为作品增添光彩的关键步骤。通过细腻的打磨,使石雕表面光滑如镜,充分展现出寿山石的温润质感和天然色泽。这个过程同样需要耐心和细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效果。然而,要掌握这一系列高超的制作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雕刻师们多年的沉淀。从最初的学徒生涯开始,他们便要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功,熟悉各种工具的使用,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才能坚持下来。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寿山石雕的传承者们依然坚守着这份艺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将一块块寿山石赋予生命,创造出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他们的坚持和付出,不仅让寿山石雕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图为陈家云大师演示雕刻工具
队员们和老师在陈家云大师的指导下,亲自进行雕刻。经过一个下午的雕刻实践活动,队员们纷纷感受到疲惫,特别是手在推压雕刻刀时的疼痛。队员们深深感受到雕刻家们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雕刻过程中所需的毅力与耐心。
图为实践队体验博古雕刻
寿山石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福建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流传在福州民间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它体现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福建的雕刻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想象,将其所感所得生动地体现在了寿山石雕上。这背后离不开福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滋养。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寿山石雕作品凭借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赞叹的高超技艺,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赞誉,还远销海外,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和赞美,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寿山石雕也不免面临着一些挑战。许多石雕老艺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对寿山石雕的兴趣逐渐淡薄,传统雕刻技艺后继无人。在文化产业兴起和文化消费观念升级的今天,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寿山石雕的推广和传承。
图为潘惊石大师与实践队交流画面
此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寿山石的传承。在与潘惊石大师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如今跟随他的许多徒弟是从一些网站、论坛了解寿山石,进而投身于寿山石雕行业的。同时,潘惊石大师还通过微信视频号宣传寿山石雕相关的知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寿山石雕。科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传承的范围和途径,使得寿山石技艺能够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寿山石雕的发展方面,科技也为寿山石的创作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3D打印技术、数控雕刻技术等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寿山石的雕刻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艺术家们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将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更加快速、精准地转化为实际作品,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寿山石艺术作品。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寿山石的推广和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寿山石作品能够更加便捷地展示给全球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拓宽了市场空间,提高了寿山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寿山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图为大师为队员们讲解机雕基本操作画面
队员们同老师一同参观了市面上一些较为简单的石雕摆件的生产过程,近距离观看了由数控雕刻技术完成雕刻的石雕摆件。这种生产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石雕摆件的价格,让寿山石雕能够更好地走入大众视野,走进千家万户,而不只是在展厅里,在少数人的展示柜中。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科技推动寿山石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科技而忽视了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传承。寿山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就如潘惊石大师与陈家云大师都有提到的:机器所制作的只能是所谓的工业美术品,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一定要有人的内涵与情感。因此,我们要在科技与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寿山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坚守寿山石的文化根脉,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