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新时代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深度发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时代精神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于 2024 年 7 月 13 日专程拜访了曲阜知名雕刻家杜庆收老师,全程跟随他一同参观了雕刻场所,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且细致的采访。
跟随历史脚步,探寻石雕魅力
首先,实践小队在杜老师的引领下踏入了位于地下的石雕展厅。刚一进入,队员们的目光便被那一幅幅活灵活现、仿若拥有生命的石雕刻画所吸引。据杜庆收老师的详述,展馆内的石雕刻画主要运用了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精妙手法,每一幅石雕的创作大致需耗费四个月的时光,所有石雕共同演绎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在参观《孔子的一生的故事》这幅石雕画时,杜庆收先生阐述道,其所创作的《孔子一生的故事》这一作品,在选料、设计、画稿、用凿等工序上皆极为考究。其构思源自《孔子圣迹图》,采用尼山石料并加以创新构想,借由艺术雕刻的高超手段生动地反映了孔子的生平事迹。
杜庆收老师年轻时曾师从曲阜工艺大师谭建新钻研楷木雕刻。其后,在近二十载雕刻孔子人生历程的岁月里,他的心灵受到了深度的洗礼与净化。在 2013 年的某一天,杜庆收于创作楷木雕孔子像时灵感乍现:“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尊别样的孔子像,我为何不以雕刻艺术将孔子的一生予以记录呢?”经过几番探索,杜庆收老师选定了更具持久性的石雕,自此,便始终坚定不移地行走在他的艺术征程之中。此次参观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石雕艺术的精湛,更体会到了杜庆收老师对传承和弘扬孔子文化的执着与坚守。这种坚守精神,如同璀璨明灯,照亮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之路,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的事业中。
真实探索现场,观看石雕刻画
实践小队在参观完展厅里的石雕刻画后,继续前行,抵达了杜老师的工作之所。队员们与老师一同目睹了杜老师正在创作的诸多作品,从最初的构思草图阶段,到后续逐步的雕琢成型进程,每一个环节皆凝聚着杜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杜庆收老师为同学们全方位地展示了真实的雕刻场景,并讲述道:“每一幅石雕皆需历经数月的精心打磨。往昔,是依靠一点一点地开凿,难以达到如今这般精细的程度。现今,科技迅猛发展,部分石雕能够借助一些机器进行更为精细的制作。然而,一副臻于完美的石雕,依然需要由人来进行构思、制图以及整体刻画,唯有如此,方能呈现出一幅完美无瑕的作品。杜庆收老师的执着坚守以及对石雕技艺的热忱,给予了实践队员们极大的震撼,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唯有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将其核心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方能让作品拥有坚实的根基和灵动的灵魂。此次经历让实践队员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将以杜老师为榜样,努力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沉淀石雕技艺,坚持成就匠人
在杜庆收老师的引领下,实践小队走进了他的另一个作品展厅。四个偌大的展示柜上,有序陈列着印章、如意以及石刻画。印章材质多样,有木质、石制、玉制之分;如意大小各异,皆引人入胜。尤为瞩目的是,最边上还置有一幅巨型的瓷板画,据悉不久后将在孔子博物馆陈列展出。所有这些皆出自杜老师之手,足见其不仅在石雕刻画领域成就斐然,在绘画方面亦表现出色。经了解,杜老师早年曾专门研习国画,这无疑培养了他在石刻构思与作图方面的独特审美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曾精准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实践小队此刻方才领悟,杜庆收老师堪称一代匠人。他不仅在石雕领域坚守数十载,对石雕技术精雕细琢、力求至臻,逐步将其推向国际舞台,还在为做好石雕的不懈求索之路上研习了其他技艺,最终造就了一幅幅灵动逼真、栩栩如生的石雕画。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在拜访杜庆收老师的历程中,实践小队通过实地参观,真切而深刻地体悟到了杜老师身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那份执着与热忱。参观杜老师的作品,目睹杜老师完成一幅石刻画的全过程,这一系列经历,使得身为青少年的实践队员们愈发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了要求。我们当谨遵这一指引,让文脉传承的旋律悠扬不息,让古老文明在开拓中创新发展!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我们需以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传承先辈智慧,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