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紫壶”:宜兴紫砂壶绽放古韵新彩
中国青年网宜兴8月5日电(通讯员 任昕怡)自古以来,宜兴紫砂壶就格外受到爱茶人士的青睐。明代知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道是“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为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悠久历史,传承并发扬这一非遗文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实践团队来到宜兴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发展及其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紫砂壶。
图为紫砂壶部分成品展示 邵心怡 供图
紫砂壶,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呈紫红色,因此被称为紫砂壶。其制作过程包括打泥条、拍身筒、围身筒、修形、烧制等近几十道工序。紫砂壶的工艺制作也很特别,要运用几十种自制的工具,手工打泥片以及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再加以雕塑(花器)成型,然后不上釉而采取“明针”表面修光完成精加工工序,有些还采用陶刻、泥绘等装饰方法“锦上添花”。
图为实践成员在向师傅学习制作紫砂壶 邵心怡 供图
图为实践成员参与制作的紫砂壶 邵心怡 供图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品,紫砂壶在承载着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依托当代互联网的发展(例如制作相关APP及网页链接来宣传紫砂文化、紫砂精神),不断绽放新时代的光彩。紫砂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为宜兴城市发展注入新能量,而宜兴城市发展的背后则是一代代后人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本次实践走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践队员在感受到紫砂文化中所蕴涵的匠人精神的同时,也了解到要想让宜兴紫砂壶继续绽放古韵新彩、不断焕发非遗荣光,须在遵循紫砂传统技法、传承紫砂精神的条件下,迎合新时代潮流,立足生活实际,运用新兴科技为紫砂文化赋能,通过“互联网+”发展模式促进紫砂产业转型升级,让紫砂成为宜兴这座城市永恒的明信片,也为推动宜兴城市发展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