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技艺绽光彩,文化之美咏流传

发布时间:2024-08-08     阅读:
非遗文化,宛如一座神秘而璀璨的宝库,蕴含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当亲身接触这些非遗文化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为了感受手艺人的匠心精神,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深厚的底蕴,7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拾遗薪继·技美异乡”实践团部分成员前往山东潍坊进行社会实践,探寻当地独特的非遗文化。
在实践开始之初,实践团成员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网络资料收集,初步了解了本地多种非遗技艺的概况,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和独特魅力。随后,走进了当地的非遗文化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观赏了精美的非遗展品。通过观察和触摸,切实感受到了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情感。为了更深入地体验非遗技艺,实践队成员拜访了几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人的工作室里,他们亲自示范并耐心地指导我们学习非遗技艺。
璀璨传承,非遗荣光
7月12日8时,进入园内金石微雕的展区,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微雕成品,里面角落处有一位老者正端坐在椅子上,注视着桌子上那未成形的作品,观察那排列着的微雕,如此精湛,真正的匠心精神。观看微雕艺术之后,实践团成员被其精湛绝伦的技艺和细腻入微的表现力深深震撼。微雕作品往往在极其微小的空间中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细节,充分展现出了非遗技艺的精粹。这种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具备超凡的耐心和专注力,以及对线条、形态的精准把握。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让成员们对艺术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知。微雕作品所传递出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它让成员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仿佛在与过去的时光对话。
用心微雕,文化自信
7月12日10时,实践团成员前往潍坊市。实践团全体成员深入讨论,积极发言,最终确定以探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生命力为主要指引,选择十笏园砸铜技艺展厅为主要地点,实践团成员进行拍摄,制作成传统文化宣传视频,积极给路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向社会宣讲非遗文化的故事,同时以坚定的态度鼓舞每位社会成员,非遗文化具有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中华民族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重视经典的延续。实践团成员在十笏园展厅中参观了砸铜技艺的展品,以及许多古物,深切体会到了历史的痕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环“砸铜技艺”。
非遗精艺,魅力永恒
7月12日,为了使这一活动更加有效率,客观,实践团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分成几组分头行动,以求快速且真实地获取社会成员的认知信息,最好调查不同人群的认知程度,并进行比较分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一组采访游客,以口头形式询问游客感受,以及游客看法、参观动机等,在采访期间多以问题作为指引,以求获得更多信息。二组则调查周边小贩小摊,实践团成员会以小贩所售卖的商品作为媒介,询问对方该商品与非遗技艺的联系与借鉴,同时访问工作人员的深刻经历,同时以谈笑风生中了解工作人员的感受,发表对中华非遗文化的见解,看法。三组则进行总结归纳,利用科技信息设备归纳分析调查结果,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各组成员,查看各方面问题。微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让成员们对艺术的敬意油然而生。 
此次实践,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充分认识并了解了非遗微雕文化,感悟了非遗微雕的魅力,同时,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在下一步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与家乡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讯员:崔金龙)

 
作者:崔金龙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搭建友谊之桥,传播汉语之美
  • 搭建友谊之桥,传播汉语之美
  • 又是一年暑期至,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如期开展FM对外汉语项目,旨在通过线上平台将教育资源整合、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家教经验为基础、以志
  • 09-09
  • 2024年暑期“三下乡”——机电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
  • “微笑守护者:老年口腔健康问卷调查”活动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