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寻根铸新韵,家乡筑梦展宏图

发布时间:2024-08-10     阅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家乡的文化特色也在逐渐淡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非遗技艺传承与家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拾遗薪继·技美异乡”实践团前往烟台绒绣交流馆、潍坊剪纸展示馆等地,围绕“艺心传遗,乡韵长存”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深入基层群众,唤醒保护意识
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拾遗薪继·技美异乡”实践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通过网络视频会议,深入了解现阶段非遗技艺面临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深入讨论,确定调查问卷的问题,调研居民群众对非遗技艺的了解情况。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分别前往各自家乡的非遗技艺展示馆,例如烟台绒绣展示馆、潍坊剪纸展示馆、漆扇、泰山皮影等纪念馆,并深入了解绒绣、剪纸、漆扇等非遗项目。
调动社区参与,共建文化家园
社区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如成立非遗兴趣小组、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等,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实践团成员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举办非遗展示、演出、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非遗技艺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参与,不仅能够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数字化传播,跨越时空桥梁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传播非遗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通过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发布非遗技艺的介绍视频和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激发公众的文化自豪感与保护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目前主要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发非遗APP、制作非遗纪录片等方式,将非遗技艺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数字化传播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问题,还能让更多人跨越地域界限,随时随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强教育普及,培养传承意识
教育是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途径。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非遗知识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特别是中小学阶段,通过开设非遗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此外,实践团成员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和文化交流,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作品,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经过此次的实践活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践团成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非遗技艺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成功地将非遗技艺带入了更多人的视野。通过社区宣传、网络推广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有效扩大了非遗技艺的影响力,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非遗技艺的传承环境较为脆弱,传承机制不够健全;一些非遗项目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缺乏创新和竞争力等。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家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社区以及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通过提升保护意识、创新融合、教育普及、社区参与及数字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才能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并进,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共同构建更加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文化家园。(通讯员:孙娜)

 
作者:孙娜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法治新翼,智启未来” —— “法治未来”青年实践团探秘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民
  • 尊老敬老 奉献爱心
  • 尊老敬老 奉献爱心
  •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敬老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碱基互补”实践团于2024年8月2日到8月6日期间
  • 08-12
  • 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大运河的秘密:泗县大运河遗址博物馆之旅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三下乡——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真谛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