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福建省教育工委关于组织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伟大变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近日,集美大学“寻访三线,逐梦今朝”实践队前往龙岩、三明等地,开展了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聚焦福建省“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实践队实地走访福建红旗机器厂旧址、福建兵工装备有限公司、海峡科化永安分公司、三明宁化02厂旧址及三明市档案馆等,同亲历者、乡镇干部等展开交流座谈,收集口述史料,挖掘文化内涵,寻找发展路径。于历史深情回望,促今朝迈步向前。实践队致力于构建新时代话语下的“象征性文化空间”,打通活化“堵点”,解决利用“痛点”,为“小三线”工业遗址蝶化再生赋能添彩。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福建红旗机器厂旧址的合影)
探访历史遗址,铭记奋斗岁月
深山古建锁往昔,军工遗迹印辉煌。实践队队员们踏足大山深处,实地探访了各地军工企业旧址。尽管时光荏苒,但青砖红墙间依然弥漫着当年的奋斗气息,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红色创业精神,于裂缝中窥见往昔烽火连天的英勇无畏,勾勒出英雄儿女的壮志豪情,铭记着先辈们砥砺前行的奋斗岁月。而铭记,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让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奋斗的岁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在这一片片被红色精神浸染的土地上,实践队员们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对灵魂的洗礼,提醒着人们不忘初心,携手并肩,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图为实践队员在赖畲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忠的带领下参观宁化02厂旧址)
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埋骨何须桑梓地,三线处处是青山。对于无数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军人等三线建设者来说,国之所需,便是志之所向。他们舍弃城市舒适的条件,背井离乡,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之情,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描绘建设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与永安机械厂原党委书记郑培梓进行访谈)
来到福建兵工装备有限公司,我觉得这是一种命中注定。”在与前永安机械厂原党委书记郑培梓交谈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其进厂的契机源于一个美丽的意外——志愿书上的一字之差,他便横跨五十公里,孤身一人从永春前往永安,开启了他为三线建设奋斗的人生历程。“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不出洞,也要把产品做出来。”秉持着坚定信念,郑培梓书记与广大建设者们高举“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旗帜,用勤劳的双手和宽厚的肩膀,创造了不负时代的人间奇迹,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昂扬赞歌。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不禁感叹道——时代在不断变化,三线精神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内涵却没有改变。
挖掘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小三线”工业遗址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图为实践队员与原福建红旗机器厂老领导、龙岩长汀馆前镇干部开展座谈)
因此,实践队员们积极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创新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共同探讨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保护和开发建议,旨在解锁可供开发的文旅亮点,积极拓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空间,将蕴含其中的“文旅元素”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一草一木”留存“文明印迹”,“一砖一瓦”还原“遗址本貌”,“红色精神”联通“产业链条”,“革故鼎新”探寻“共富路径”,接稳遗产传承的接力棒,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并肩展望未来,共绘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其中一朵耀眼的浪花。而三线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加速剂,源自其迸发出朵朵灿烂的创新水花。三线建设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跃动着“创新音符”。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科研院所的迅速建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新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
唯有用好三线精神这把民族复兴的“密钥”,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为民力量、奋斗力量、创新力量,筑牢信仰,心怀人民,砥砺奋斗,守正创新,方能在民族复兴的赶考之路上考出佳绩。实践队此次“寻访三线,逐梦今朝”活动,不仅为福建省“小三线”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贡献一份青春力量,更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与舞台。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海峡科化永安分公司的合影)
立足强国建设的时代视阈,梳理三线精神中蕴藏的信仰、为民、奋斗、创新等精神因子,成为民族复兴的“凝结剂”和“推进器”,颇具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实践队员们将继承三线精神这个“传家宝”,从三线之光感念复兴之志,让其永葆活力焕发魅力,成为民族复兴和腾飞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