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今天的农业生产中体现得越来越淋漓尽致。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依赖大量人力劳动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与农业碰撞、交融,应运而生了农业植保无人机。这场农业转型的新质生产力变革便随着它的孕育而悄悄发生。2024年8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低空经济”社会暑期实践队前往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三新村,深入探究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之一的植保无人机目前的使用与应用实况。
当我们团队抵达三新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碧波荡漾的稻田。而那绿油油中却不见农夫牵牛,不闻锄禾击响,唯有农资机械在田间地头隆隆作响。而我们本次的调研主角——植保无人机,只需要农户站在田边,通过遥控器或者手机应用,即可精准地控制无人机进行作业。这种高效的作业方式,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农业生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三新村稻田 伏慧 摄
在与三新村农户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目前90%以上的承包地大户都使用植保无人机,即使没有购买也会委聘拥有者代为作业。目前,多数农户倾心于大疆公司推出的植保无人机,且最新的T60型号单次一块电池可飞行约10分钟左右,撒播系统负载达60公斤,一次飞行大约能完成25亩至35亩地的喷洒任务。除了以上的高效率作业特点,植保无人机更能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条件调整用药量和喷洒范围并且能够做出优于人工的均匀喷洒,大大减少了传统农药喷洒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自然的伤害。每款无人机都装备有高精度的定位与避障系统,这意味着农药、化肥等皆可安全且精准地喷洒到每一片叶子或根部上。一位包地1500亩的大户激动地告诉我们:“多亏了这个无人机,效率高还便捷,不然这个大热天的也找不到临时工一起干活,还容易中暑。”此外,根据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对于三新村这位承包1500亩地的大户而言,相较于过去的雇佣人工,他还节约下一大笔成本。如此智能化的操作,无疑为传统的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图为队员正在与农户访谈 谈熙晨 摄
据我们从当地村委会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的了解,目前三新村农户对于植保无人机基本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尽管有一些农户仍然处在观望的阶段,但对其所展现的技术仍是充满信心,仅是担忧成本与后续操作、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尽管这项技术目前还存在着电池效率低等问题,但在那植保无人机的轰鸣声中,我们依旧能够听到农业转型的序曲。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农业从此不再是简单依赖天气和体力的劳动,而是步入了智慧与创新的新纪元。随着更多科技元素的注入,未来的农业定将更智能、更高效、更环保。
图为队员与农户合照 谈熙晨 摄
临别三新村之际,我们回望那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心中充满感慨与希望。感慨的是,科技的力量正改变着年轻一代逐渐遗忘的古老农业,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希望的是,这种科技的创新能够一直存在于农业发展之中,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石。
愿无人机巧耕天下田,圆那禾下乘凉梦,从此绿意盈野,年年丰收。(通讯员 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