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诚然低空经济助农在如今已经不算新鲜事,但要想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到低空经济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的细节,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走到普通农户家中亲身去交流访问才能得到实践前线最真实的信息。为此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智慧飞农队”按照制定的计划,于2024年8月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圆通镇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植保无人机运用在农业方面有何优势以及植保无人机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时实际面临哪些问题。
走过乡间小道来到锡山区圆通镇,此时接近正午阳光正盛,微风吹拂,稻浪翻涌,眼前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田间并无劳作的农户,我心生好奇,因为按理来说此时正是施肥打药的时节才是。

图为圆通镇田地的稻苗。 通讯员 郁云右 摄
转眼间我们就在当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了圆通镇一位有植保无人机的种田大户家中,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如今农村空心化严重,只留下稚儿老人,农村青壮年能出走的都已经出走了,现在留在镇上的大农户也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而如今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气温高达四十度,若要施肥打药也只能选在早晚天气稍凉的时候。我们询问他为何不用无人机作业,方才知道即使是植保无人机也承受不了如此高温,机器会发烫损坏。
图为该被访问农户家中的植保无人机。 通讯员 谈熙晨 摄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得知在农户间有同行交流群。就是在这个群里这位大户才了解到还可以用植保无人机代替人工作业,因此他在去年(2023年)买了一台价值接近六万的极飞植保无人机,并且为了安全着想购买无人机要求农户自费接受培训、考取驾照。自费费用据我们与经销商和一些农户的反映来看,大概在1500-1700元左右,而且为了后续维修事宜大部分持有植保无人机的农户都买了保险,费用大概3600一年并且逐年递增。零零总总加起来,若农户想买一台无人机需要6.5万,成本极高,即使是大户也说如果没有大亩规整的田不划算。但是,就算成本如此高昂,有条件的大户也会选择购买植保无人机,是因为无人机效率极高一天就能解决将近200亩地的撒药施肥。而且无人机不会偷工,只要设定好程序撒药施肥很均匀,不用担心有的稻子长势好有的因为施不到肥长势不良。在这样的天气出高价也很难雇佣到帮工,但有了无人机就没了这个烦恼,只早晚作业也能解决掉大部分农事。

图为两位队员正在访问农户。 通讯员 谈熙晨 摄
可以说低空经济之所以助力了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原因就是社会人口流动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而城市人口增多又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带来高温极端天气的增多,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青壮年到城务工无人务农,天气极端使得务农时段大大缩减,因此低空经济促进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找到了突破口,让农业焕发了新的生机。植保无人机只需要一名操作人员,这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既适应了人口流失的农村现状,也适应了务农时间段减少的极端天气。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植保无人机极少出现故障,系统经常更新,操作简单易上手。“出现什么问题,到最近的维修站就能马上解决,速度很快。”农户对此非常满意,不常出故障即使出现了也能及时解决的特点大大方便了农户的使用。
但是,根据与我们交谈的大户反映,植保无人机虽然效率极高但续航时间短能耗高。据被访者所说植保无人机一次仅能飞10-15分钟左右,飞不到一会儿就要换电池或者去充电,而且如果田地不够规整、规模不够大,用无人机就非常费时费力。因为如果田地分散,那将无人机搬来搬去也是个力气活,一小块地一小块地的作业也降低了无人机的效率。虽然路边有充电桩,但是无人机更新换代的太快型号常常不匹配所以不能使用。
图文队员们与被访者合照。 通讯员 谈熙晨 摄
经过此次的下乡调研,我们团队认为植保无人机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科技发展,无人机应用的领域由军及民,发展出了专用于农业使用的植保无人机,这也是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普及最广的无人机类型。可以说低空经济中植保无人机的贡献不可小觑,它是研究低空经济促进农业升级必不可少的代表产物,也是我们研究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振兴乡村的范本之一。在农村空心化的当下,环境治理正在路上的当下,无人机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由植保无人机带来的一系列衍生产业也拉动了内需,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转变,例如一些生产化肥农药的商家会根据无人机的载重来调整每袋的重量。并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民对于科技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会自发去了解前沿科技来帮助自己务农,以提高生产效率来抵消劳动力不足的影响。此外,因为只有田亩足够多的大户有经济实力去购买无人机,由此还衍生了新的职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部分小农户会雇佣有无人机的大户帮忙或者请相关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操纵无人机务农。
然而,由于无人机高昂的费用让不少不敢冒险的农户望而却步,部分小农户在规模化农田的时代冲击下日子变得更加难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科技赋能农业的现代如何让让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共赢,让大农户紧跟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的创新发展,让小农户在大农户的带领下过上好日子。这需要各界共同努力,需要科研发展来压缩植保无人机的成本,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也需要我们下乡人员下通上达反映民声民意。
但是在这次调研后,即使我们切身了解到低空经济助农要面临的种种屏障和困难,也无法动摇我们始终坚定支持科技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减少城乡差距的决心。我期待我们社会能研究出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转型的路径,并能将此推广,为没落的村镇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尽一份力。希望在未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农村,操纵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工作着,人们都会认为来到农村工作不是摆烂躺平而是和去到写字楼的年轻人一样在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讯员 郁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