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书画与书写用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传承样式,文房四宝满载春秋雅事和历史烟云,为深入了解文房四宝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南京审计大学“古韵新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安徽宣城、黄山等地,以实地参观、动手体验和现场采访的形式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调研实践。
笔是书写绘画的核心工具,源自安徽省宣城的宣笔,以兔毫、羊毫、狼毫等不同材质精制而成,每一支笔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在宣城市博物馆的宣笔展区,团队成员通过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图文介绍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进一步了解宣笔的制作工序和历史发展。

一张宣纸,成就了万千文化气象,也为我们守护着文明的记忆。在宣纸文化园的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有幸目睹了宣纸制作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繁琐的制作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通过对文化园内师傅们的采访,团队得知传统宣纸都是纯手工制作,师傅们在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中掌握工艺,也在一次次的练技中凝练匠人精神。

墨,砚和汉字相伴相随已经1700多年,它们既承载了中华文化,也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符号之一。来到安徽省胡开文墨厂,团队成员首先进入制墨车间,跟随着工厂师傅的步伐,了解徽墨发展历程、品类及特点,观摩徽墨完整的制作过程,在墨香中感悟制墨技艺艰辛,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获得国际赞赏的安徽歙砚厂,团队成员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得知,砚的选材尤为苛刻,需要有层次的变质岩,这也使得其变得较为稀有。
为了扩大徽墨、歙砚的知名度,非遗传承人在接受团队成员的采访时表示,今后要在古法制墨制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销售优势,设立徽墨歙砚研学体验项目,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以行动探寻真知,在一次次参观寻访中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瑰宝,认真思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今后,“古韵新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份来自千年的文化瑰宝,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