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由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同学组建的“‘益’起护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观察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开启了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篇章,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先后来到江阴、太仓、张家港,从司法、经济、生态多方位观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就,体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长江新脉动,聆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交响乐章。
全国生态日,与江阴检察共话长江保护8月15日,实践团来到了首站——江阴市人民检察院。上午,他们旁听了一起由江阴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庭上,正义的声音回荡,最终的审判落下:由被告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同时,缴纳公益损害赔偿金,并进行树木补种。被告以树木补种的形式修复生态环境,从“生态破坏者”转变为“绿色修复者”。这一幕,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司法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坚定力量。
午后,实践团步入江阴检察快检中心,这里是科技与法治交汇的前沿阵地。专业检测设备如同生态保护的“眼睛”,快速捕捉数据,固定证据,为长江生态的守护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李主任的细致讲解,让实践团成员们对科技助力生态保护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随后,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将实践团的思绪引向深远。方主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核心,阐述了司法部门在长江保护中的独特作用,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她的讲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实践团成员们的心田,让他们对长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太仓,见证经济发展与长江保护的化学反应8月16日,实践团转战太仓市。在太仓市科技招商中心姜科长的带领下,他们首先参观了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展示中心。这里,是创新精神的沃土,是太仓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展示中心的每一个展品,都诉说着太仓人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故事。
下午,实践团来到长三角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并同姜科长、创新中心负责人、企业代表展开座谈。
企业代表的发言,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长江大保护政策不仅推动了企业的产业升级,更激发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带动了环保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姜科长的总结更是掷地有声“经济发展和长江保护不是顾此失彼的”,而是要在经济发展和长江保护之间形成正向循环、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从“最美村居”看长江边的乡村经济8月17日,实践团来到第三站——张家港市永联村。这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长江沿岸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学习“最美村居”在发展成果共享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
永联村,是“苏州第一经济强村”,更是长江沿岸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在永联展示馆的长廊里,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永联村从一个小渔村到经济强村的华丽蜕变。作为“苏南农村改革发展的典范”,永联村通过村民自治、政企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时刻坚持对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也会举办长江文化节等活动,向村民传递保护长江的理念。
永联爱心互助街上的健康小屋、数字永联馆、家事调解工作室等服务场所和平台,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永联村在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政治和公民权利保障以及农村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在这里,他们看到了长江沿岸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美好图景。
在长江边,看一湾一岛的绿色经济8月18日,实践团来到第四站——张家港市的双山岛。
双山岛是“长江中下游为数不多、大小适宜、自然生态保持相对完好的稀缺岛屿”,实践团来到这座长江上的小岛,实现与长江的零距离的接触。
双山岛也曾因粗放的种植养殖模式、散乱排布的码头产生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而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提出后,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这才有了今天的“长江慢岛、沙上绿洲”。
实践团特别参观了岛上的老圩村。“老圩村不仅‘红’,而且‘绿’呢!”村民热情地向实践团介绍道。经过与村民热烈交流,实践团了解到:老圩村作为岛上的亮点,不仅传承着红色基因,更在绿色发展中找到了新的生机。抛石保坍工程、精致高效农业、绿色食品种植……这些措施的实施,让老圩村的村民们迎来了幸福田园生活。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随着返程的轮渡迎来了落幕。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宝贵的经验与感悟带回校园,积极传播长江大保护的理念,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坚定了让长江之水永远清澈流淌,滋养万物,造福人民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