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古城风韵,悟非遗精髓

发布时间:2024-08-24     阅读:

探古城风韵,悟非遗精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聚山河”实践队周村行
                                                  通讯员:郭紫璇 孙熙谌 郭栋浩

       
       为进一步了解古城文化,领略不同地域古城特色,体验各色文化下的非遗技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聚山河实践队队员于8月23日赴“天下第一村”——淄博周村参观实践。
       在周村古城,队员们登上观海楼,俯瞰整个古城,体会到异于青州古城的风格:承载着历史的古建筑,更为狭窄拥挤的巷子,未经充分现代化翻修、保留古代建构特点的内室……成员们不禁纷纷感叹“周村的古城别有一番风味”。
       走下观海楼,穿过青石板路,成员们来到了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德通票号展览馆。具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山西商人乔致庸开设大德通票号周村分号,在咸丰年间已经兼营汇兑业务,同治初年专营汇兑, 在一百多年的经营中,票号始终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严格为客户保密的经营方针,方便了一方百姓。实践队队员们详细了解了清代票号的运作方式,都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
       走出票号展览馆,队员们一起来到了周村烧饼博物馆。周村烧饼作为周村特色,对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对外具有响亮的名声,传播到了国内外各地。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队员们认识到了简单但实用的不同的烧饼制作工具,了解了烧饼的制作工艺,更欣赏了不同时期、不同尺寸的烧饼样貌。经过一番参观学习,队员们无一不选择购买当地的烧饼回家,亲身体验那“薄、酥、香、脆”的周村烧饼带来的味蕾的盛宴。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面对古老的技艺,我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保护传承的措施。队员们了解到: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1956到2023年间,我国政府也帮助周村烧饼生产商业化、企业化,扩大其制作规模。人民的自觉传承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周村烧饼穿越千年历史走到我们面前。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了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的必要性。例如,在广泛现代化、科技化的当下,我们习惯于第三方支付,纸币都不能再作为“生活必需品”,更不会了解到历史上的存取款方式。参观大德通票号展览馆则可以帮助我们穿越百年历史了解当年的票号盛况。而参观周村烧饼博物馆则让我们在品尝烧饼的基础上了解到烧饼背后的传承历史和当地文化。
    “晋商风情史,人民文化情。”当我们走进古城、了解古城,古城的魅力与内涵也便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印刻在我们心中。

作者:郭紫璇 孙熙谌 郭栋浩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聚山河”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南通理工学院实践小队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
  • 探古城风韵,悟非遗精髓
  • 探古城风韵,悟非遗精髓
  • 为进一步了解古城文化,领略不同地域古城特色,体验各色文化下的非遗技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聚山河实践队队员于8月23日赴“天下
  • 08-24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