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乡寻金探乡村发展,普惠助农助力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8-27 阅读: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农村金融创新的创新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生希望。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部署,其中着重强调了“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聚焦充分发挥金融赋能支持作用,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新做法,成都农商银行协政府部门派出数百名金融助理驻村开展工作。在“背包精神”的引领下,中央财经大学踏乡寻金助农队的实践队员门将深访成都乡村,聚焦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并推广金融助理模式,力促其长期化、规范化、赢利化,形成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团队将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讲好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财经智慧和财经力量,实现乡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竹艺村:匠心独运,竹韵悠扬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竹艺村。竹艺村是龙黄村9、11、13组自然形成的林盘聚落,作为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已有约两千年。在“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和驻村金融助理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竹艺村如何利用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编工艺,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们村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还多次上了央视。”传承人自豪地说。从2017年至今,竹艺村的村民从一开始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50多户,原来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人,现在也基本回到竹艺村,有了自己的产业。“经常会有全国各地来参访的团队,多的时候一天有40多批次,仅仅是接待游客和参访团队,我们都能忙到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在传承人和村民们的努力下,竹艺村现在的人均收入已达到4万左右。
竹编艺术工坊来源于古朴的民居住宅,当地村民把匠心融入在各式的传统器具中,篓筐、箕筛连同屋顶的包梁都是由村民亲手编织而成。非遗技艺的传承者细述道明竹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细的制作工序,团队成员都也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竹编艺术。竹艺村由传统手工艺的守护与传承,到现代设计理念下的融合与创新,让古老的竹编技艺呈现出新时代的价值与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打通了文化的经脉。
此外,实践团队了解到,竹艺村还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举办竹文化节、竹编体验活动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而驻村金融助理提供的“最后一公里”专业金融服务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竹艺村驻村金融助理为实践团队讲述了日常工作以及与村民间的趣事。“首先要能及时地发现村民们的困难,其次要及时了解村里最新的规划以及人员情况,协助支行举办活动来吸引村民客户,把金融服务真正地延伸到乡村。”当实践团队提到村民们改造房屋来接待游客可能遇到的经济困难时,金融助理详细讲述了贷款的流程,并坚定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村民、村集体组织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到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务。”
大雨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与竹艺村不同,大雨村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为特色,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坐拥川西特色林盘,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让大雨村具备了林盘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如今,大雨村“幸福里”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实现了传统林盘向产业社区的成功转型,收获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红利。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幸福里”主要以大雨村的合作联社为主体,村里88户农户筹资入股,流转了70亩土地,共同建设形成。同时,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让专业事由专业人来做。在幸福里,很多员工都是当地村民,这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问题,稳定和增加了群众收入。
在产业发展方面,项目负责人表示,大雨村现在是村集体经济,村民自愿参与,由村集体带动整个村发展产业,农商行金融助理直接向村集体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在村集体的带领下,农民们能收获更高的利润。如果任农民们自己赚钱,他们可能只能种种田,经济效益并不可观。”负责人对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赞誉有加。
在“幸福里”的总体蓝图规划中,五大核心区域——幸福匠作区、幸福滋味区、幸福光阴带、幸福鱼米田及幸福匠人村,共同写就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实践团队此行聚焦于发展最为蓬勃的幸福匠作与幸福滋味两大板块进行深入探访。沿途所见,茶馆雅静、民宿温馨、美食荟萃,彰显着川西地区乡村消费升级的新典范。“幸福里”通过融合音乐享受、精致餐饮、特色民宿及文化教育体验等多重元素,为游客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乡村休闲与探索空间。
“金融助理提供的服务非常全面,有时甚至照顾到我们想不到的方面。”当被问及金融助理对大雨村产业发展提供的帮助时,项目负责人称赞道。农商银行向大雨村提供了数百万的资金支持,并开通“蓉易扫”的线上支付,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经营活动,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互联。
天府种植园:现代种业,精耕细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到,“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实践团队从成都启程抵达邛崃。天府现代种植园作为成都市唯一以现代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和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产业,天府现代种植园已成为集博览交易、公服中心、检测中心、种质资源库和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科技助力,创新实践
团队首先参观了种业创新中心的育种展区。园区内种植了约300种优质水稻品种,由农业高校和研究院进行试验田种植,将在未来几年内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农田。
天府现代种植园已成为种业研究的引领者与开创者,设有多个科研机构和测试中心,每年展示数千个优新农作物品种,为新品种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今年园区对70个水稻新品种和5项新技术进行中试,将大幅提升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天府现代种业园不仅是科研和生产基地,更是具有强大经济带动作用的平台。园区内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邛崃每年仅水稻制种一项就占到成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极大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种业园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机会。
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园区严格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铜鼓村:鱼菜共生,高效生态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蒲江,跟随铜鼓村金融助理实地考察鱼菜共生种植系统。鱼菜共生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水培种植相结合的创新农业模式,旨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种低碳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实践团队特别参观了园区内的鱼菜共生种植系统,详细了解了其运行原理和技术细节。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和植物通过巧妙设计形成闭路循环系统。鱼类排泄物经过沉淀、过滤后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并净化水质,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效果。实践团队了解到,这种系统通常采用自吸泵或潜水泵将养鱼水从种植槽顶处层层渗漏回流至中心水体,形成间歇式闭路循环。
智慧共生 丰景在望
为进一步提高鱼菜共生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实践团队经过深入学习和调研,为共生系统提出发展建议,即进一步引入现代科技,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负责监测水体和土壤的各项指标,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智能控制模块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水处理和灌溉设备的运行状态,使得整个系统更加智能和高效。
团队成员实践感想
队员 石雨禾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本以为我们要进入的乡村和刻板的‘贫瘠’、‘资源匮乏’等标签相连,实际踏上实践的旅程才发现,曾经的这些贫困村都已经摇身一变,摆脱贫困,发展得如此之好,实在出人意料”,队员石雨禾在实践结束后这样感叹。“一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支撑力量。村子的一步步发展少不了农商银行金融助理的积极参与,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扶持。”听着老乡们用乡音讲述大家是怎么富起来,讲解村庄引以为豪的产业,她从村民们真情流露的骄傲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队员 汪奕彤
“竹艺村的匠心独运,大雨村的田园诗画,天府种植园的现代农业风貌,都彰显着金融赋能下的乡村蜕变”,队员汪奕彤说出了此次实践后的感受。“金融助理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支持,更激发了乡村产业的创新潜能,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金融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激活乡村经济、保留乡村韵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她期待更多金融智慧照亮乡村,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结语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视野,并将所学的金融、会计、管理等多学科融合,为乡村特色产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产学融合”的独特思路。乡村振兴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关乎经济的增长,更涉及文化的传承、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与文化,只有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思路,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实践迎来尾声,在未来,实践团队仍会奔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心怀理想,奋力书写乡村发展新的篇章。
通讯员 范葭怡 汪奕彤 荣畅
作者:范葭怡 汪奕彤 荣畅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