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探秘昆曲博物馆,镜头下千年文化记忆的传承感悟

发布时间:2024-08-28     阅读:
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昆曲文化作为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昆曲文化,生动讲述昆曲故事,对于全面感受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关键意义。7月4日,“倷好,苏州”23日语社会实践团队在昆曲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十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携带拍摄设备准时抵达昆曲博物馆。踏入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回忆的艺术殿堂,一段关于苏州与昆曲的独特记忆也随之缓缓展开。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起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其前身南戏在元朝末年逐渐衰落后流传至昆山地区,与当地民谣曲调相融合,最终演变成为昆山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出“水磨调”,这成为昆曲的前身。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昆曲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涌现出《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大量优秀剧本,并流传至今。
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与昆曲相关的演出服饰、古剧本等珍贵文物,了解了昆曲从“昆山腔”“水磨调”一路演变至今的发展历程;紧接着也观赏了经典昆曲曲目《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剧本的演出,通过切身体验,深入了解了昆曲的服饰特点与艺术魅力。
聆听讲解并亲身观摩昆曲表演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昆曲的拍摄任务。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与演员们精心对接每一个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尽管拍摄过程充满了挑战,导演、摄像以及演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昆曲博物馆和曲园的大部分地区没有空调,大家的脸被晒伤了,脚底板也磨破了。但即便如此,凭借着对昆曲文化的深厚热爱以及讲好昆曲故事的坚定决心,团队成员们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下午一点半,实践活动结束,大家离开了昆曲博物馆。虽然时间短暂,但昆曲带给每个人的心灵震撼却久久难以消散。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来一定会带领更多的人来到苏州、来到昆曲博物馆,将此次实践的拍摄成果尽最大努力展示给更多人。
 
图文|倷好,苏州”23日语社会实践团队
审核|沈耀 邱缙
 
作者:倷好,苏州”23日语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倷好,苏州”23日语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探寻古村风貌,品味文化底蕴
  • “让爱不再留守,共筑成长之梦”——塔里木大学“稚爱先锋队”三下乡实践团留守儿童陪
  • “绿色传承,公益同行”——南京师范大学微光志愿队绿色行
  • 七彩假期Day5|志愿燃情绘七彩,爱心护航助成长
  • 西南石油同学暑期志愿行:清扫、宣传、助老,为禄马铺村添彩
  • 西南石油大学志愿团队暑期志愿行,为禄马铺村带来温暖与改变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