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洛阳古墓博物馆展陈效果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09     阅读:
摘要: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座以陈列历代代表性墓葬及壁画的专题性博物馆,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与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博物馆整体分为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三大展区,展品多以墓葬形制整体展出,使参观者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墓葬结构、遗物空间结构与位置关系。作为国内首款博物馆实景互动解谜游戏,北邙千秋系列颠覆了博物馆传统游览模式,打通“空间”与“时间”壁垒,以交互体验赋能古墓文化,生动地向观众讲述古墓背后的故事,打造独具创新性和交互性的文化教育体验。调研报告以探究“洛阳古墓博物馆沉浸式展陈效果”为主题,探究博物馆文化宣传和沉浸式体验的新形式,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关键词:沉浸式展陈;调研报告;墓葬文化
一、洛阳地区墓葬文化
(一)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远古华夏先民们在创造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都在遥远的今天成为了博物馆内展出的景观,后人在瞻仰这些墓穴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在透过这些墓葬追溯几百上千年前的光景。中国人避讳言死但又极其注重对死者的纪念,一点点古老而坚持的传统,构成了中国传统墓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1.墓葬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几千年来一直秉承的理念,“墓葬文化”就是这个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死”就犹如“归”,是人回归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人死之后,肉体变为尸,精神变成魂与魄。“魄”附于尸之上而归于土,“魂”则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所以,人死便成了鬼,鬼即“归”也。
《周礼》也有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魄。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所发扬于上为昭明。”《礼记·郊特性》认为: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中国的丧葬文化由此既重视尸身的安葬问题,又重视对魂的去处安排。如在不断演进的墓葬方法中中,中国古代出现了土葬、崖葬,又采取制棺樟,放入木炭、石灰等方式方法,目的就在于使魄寄居的“尸”尽量地延续时日,免于各种人为和野兽的侵害。
1)旧石器时代-居室墓
据考证,人类埋葬死者的习俗起源很早,大约在史前文明时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约10万-5万年前)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墓地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居室葬” 18000 年前原始人的一处居室,洞穴自然天成,分为上下两个单元室,上室是生者所居,下室是死者葬地。就是在这一原始人活动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其下室中有一男两女的墓葬死者骨架上散放着赤铁矿粉粒,并随葬有穿孔贝亮钻孔砾石等物品,显然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一处可以称得上标准的墓葬了。之所以把人葬在洞穴中而不是野外,是因为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而这也反应了“人死后灵魂不灭”观念的出现,生前大家关系不错,死后也不会分开,要继续“住”在一起。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墓葬比较简陋,所以尽管出现了墓葬,但丧葬制度尚未形成。
2)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氏族墓地
人类在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已经能够营造村落并居住生活这时氏族开始出现了,社会生活由氏族组织来维系着,随之而产生的就是氏族的公共墓地。
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在当时,由于自然力量的强大神秘以及氏族间时有冲突,同氏族的人必须聚集在一起互相扶持才能维生并且同一氏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先,有血缘关系,因此大家活着的时候互相依靠,死后也不能让氏族成员变成孤魂游荡,同氏族的人要永远在一起。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遗址,同一墓地分区或者分群,墓圹排列整齐,家庭、家族、氏族间存在不同等级的差异,反应了男女、长幼秩序。随葬品较多的大墓多为成年男性,说明宗族领袖的地位比较突出。同一墓地能够延续一二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可见族人对远祖的栖息地有着长久的记忆和坚守。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在其村落北面总共发现250座墓葬,包括174座成人墓和76座小孩墓。成人墓葬大多位于壕沟外部北侧的氏族公共墓地,墓坑成群成组,排列有序。小孩墓葬位于居住区内,绝大多数为瓮棺葬形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氏族墓地制度一直保留着,不过,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已开始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血缘关系开始松驰;因贫富分化而产生了等级和地位的高低,从而阶级产生了,传统的氏族墓地也随之渐趋瓦解。在龙山文化已很少发现有成片的氏族墓地了。在良诸文化遗址,甚至出现了体现着权力、财富和某种宗教意识的高台墓地。这种葬地在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县寺墩,上海青浦县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其高台均是人工堆积而成,高度在 5-20 米之间不等,面积数百数千平方米不等。
但是,当时的平民则埋葬在平野之中,既没有高台,也没有什么随葬品,与高台墓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社会出现贫富不均和阶级分化的结果。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墓地制度的产生,即“公墓”和“邦墓”。
3)商周时代-公墓和邦墓
夏商周三代均实行宗法制度的统治方式,这时阶级和国家虽已产生,但是,相互间的血缘关系却仍然牢固地保存着,国家统治者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其统治下的每一个宗族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宗主;人们之间有地位、等级、贵贱、贫富的不同;但都保持聚族而居的传统,死后也合族而葬,只是出现尊地规模、形制和随葬品数量的不同,由此形成了族葬墓地制。这种族葬墓地制大体可分为两种,“公墓”和“邦墓”。
《周礼·春官》中说:“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为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这里所说的“公墓”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王室、地方诸侯、方国首领和王室贵族及其他奴隶主的墓地,其规模较大,等级森严,由冢人掌管,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成基位。与“公墓”相对应的就是“邦墓”了。“邦墓”一般规模较小,埋葬的多为普通平民,有些是小奴隶主,有的则为平民中的贫困者,这种墓地由墓大夫掌管,亦按宗法关系实行族葬制。
我国最早的族葬墓地主要发现于河南殷墟,数量多、类型全,最具代表性。不过在同时期的河南辉县、河北邢台、山东益都、山西石楼、江西清江等地都有发现。
殷墟“公墓”即殷商王陵区,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的一片高地上,与小屯的宫殿区隔河相望。整个陵区东西长约 450米,南北宽约 250米,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共发现有12座带墓道的大墓和1座未完全建成的墓葬。其西区为大墓,东区除大墓外,还发现大规模的杀殉祭祀坑,应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用的公共祭祀场。大墓之间分布的小型墓,可能为陪葬墓。殷墟王陵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
安阳殷墟地区“邦墓”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墓葬群,主要发现于大司空村、后冈、苗圃地及殷墟西区。其中殷墟西区面积最大,至今已经发掘的墓葬有 1500 座左右。可被分为8个族墓地区。区与区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各区内墓葬排列有一定顺序,同一区内的各个墓的方向、大小、墓式、随葬品大体是一致的。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族坟墓”一词,郑玄注曰:“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充分说明了“邦墓”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4)先秦至今-族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制日渐衰微,原来奴隶主贵族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逐渐被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所取代。族葬墓地作为一种墓地制度,实际上在先秦时代产生以后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国几千年不同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区就是这种族葬墓制的衍化和表现形式,成为族葬墓地制的载体。而中国广大乡村每个家族至今还保存有自己的“坟地”、“坟山”,它埋葬着本家族祖祖辈辈的亡人。虽然它没有什么规格和位置的规定,但也是以某一祖宗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分布,形成错落有致的坟墓群。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主要特点之一。2.葬具:棺和椁
葬具,顾名思义,是装尸体、骸骨或者骨灰的器具,常见的如棺、椁、骨灰盒。“棺”收纳遗体,“椁”收纳棺和随葬品。“棺”是最基本的葬具,“椁”是社会阶级分化的产物,是等级身份的象征。而且在一些等级比较高的贵族墓葬中,“椁室”空间非常大,分成多个区域,就像大型收纳盒,有放生活器具的,有放竹简文书的,有放衣服布料的等等,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或者死后需要的东西。比如海昏侯墓400平方米的巨型“椁室”,东、西、北三面为器物藏椁,分别为钱库、粮库、乐器库、衣笥库、武器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具库、酒具库和厨具库,南侧回廊为车马库和乐车库。
1
“椁”主要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初期,这跟墓室的形制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流行竖穴土坑墓,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然后放置“椁”或“椁室”,用来盛放棺材和数量种类繁多的随葬品。西汉中期以后,横穴砖室墓和石室墓崛起,这种墓室形制更像人们生前居住的屋子,陪葬品们自然分门别类的放在不同的“室”里,“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木椁的典型代表有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东室,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
2
“棺”的历史由来已久,世界各地各民族都在用。材质五花八门,植物叶子、树皮、木、石、陶、金属等等。根据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来看,石棺、木棺是绝对的主流材质。江苏大伊山遗址出土的石棺群,距今6000年左右,是用天然石片嵌入土中做棺壁,再覆盖上石头做棺盖。
由于古代的技术限制,无法烧制大型的陶椁,因此陶质的一般都是瓮棺,用来装夭折的婴幼儿或者二次拣骨葬,金属棺材的主流材质是铜,流行于盛产铜料的云南和广西地区。没有铁棺是因为铁易生锈。还有一种金棺银椁,不是用来放尸体的,而是佛教安葬佛舍利的葬具。除此之外,还有仿宫殿式石棺,例如隋文帝杨坚的外孙女李静训,死时年仅9岁。石棺的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盖下部分由六块石块镶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四周刻有斗拱、门窗、瓦当,并线刻有青龙、朱雀、侍从等图案。随葬品有230多件,金器、玻璃器、玉器等等,很精美。但真正让李静训墓广为人知的还是石棺上刻着的四个字:“开者即死”。
典型的木棺墓室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一椁四套棺”。椁室由内椁和外椁组成,呈井字形,这种木椁被称为“井椁”。中间为棺房,放置木棺。棺房周围为四个边箱,内放丝织品、漆器、竹器、乐器、陶器等各种随葬品。套棺为四层木棺,从里到外,分别为锦绣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黑漆素棺。四个木棺,内壁都髹以朱漆,外壁装饰则各不相同。
3.墓室形制
中国古代墓室形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是我国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形制发展的投影。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阶级分化不明显,这一时期的墓室形制比较简单,普遍就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坑葬,区别在于大小的不同。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制度大发展的时期,奴隶主阶层开始出现亚字形、中字形或甲字形大墓,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典型的墓室有商王陵墓分为“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馀。
西周时期出现了带壁龛的墓室,里面放置随葬品,相当于储藏室。战国时期,石室墓出现了。一种是在竖穴墓中用石块垒砌而成,如河北中山国王墓;另一种是加工自然形成的山崖洞穴,即崖洞墓。汉代是我国墓室形制大发展的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人们开始大幅提升“死后”的居住环境。要有耳室,用来当厨房和车马厩;要有前堂,用来待客,举办娱乐活动;要有后室,用来当起居室放墓主人的棺椁;还要有侧室,心爱的小妾也得陪在身边。甚至有的诸侯王墓室中,还有水井和厕所。此复杂的结构,竖穴墓无法满足,于是横穴墓出现了。
到了唐代,人们奉行“墓为真宅”的理念,在汉代砖室墓的基础上,又增加天井和小龛,天井象征多重院落,小龛象征院落两侧的厢房。唐李嗣本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长方形土圹式。甬道为过洞式(天井),在东西壁近劵门处各开一壁龛。墓室砖砌,平面近方形,南北长4,东西宽3.44,高5米。四壁用长方砖从墓底顺砌至2.64米高处以后,改用扇面形砖垒砌,层层叠涩内收成穹窿顶。
宋代以后,墓室结构趋于简单,人们在开始在“装潢”上下功夫,如用石块雕琢的仿木结构的屋檐、门窗、桌椅、日常用品等等。墓室形制的核心追求就是“仿真”,生前的房屋什么样,死后也要保持相同水准。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薄葬之风盛行。
西晋建都洛阳,历经4帝52年,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勘探,证实位于邙山东段的偃师南蔡庄北为晋武帝峻阳陵,后杜楼西北为文帝崇阳陵。两座西晋王陵都是单室长方形土洞墓,以山为体,不造陵园,可见薄葬之风从曹魏开始到西晋不仅被继承,而且被强化。两代帝王身体力行,导致丧葬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
3.碑碣墓志和石刻造像
1)碑碣墓志
墓碑起源于丰碑。丰碑就是棺木下葬时立于墓穴两旁的木质立柱。柱上有孔,用一根木头穿过,上面拴着绳子好把棺木吊入墓穴,类似于轱辘。起初丰碑要一同埋入墓穴,后来随着坟丘的出现就变为立在墓前。碑的原意是没有文字的竖石,仅作为一种识别的标志,东汉时期逐渐发展成刻有文字的碑,主要用来记录生平、事迹或歌功颂德。古人称长形石刻为“碑”,称圆形或形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石刻为“碣”。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东汉末年,曹操提倡节俭、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其后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地上的墓碑日渐减少,地下墓碑却多了起来。禁碑之令废除后,刻制墓志铭的习惯保持下来,形成墓碑矗立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例如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元怿墓志。元怿墓志形制规格较高,高95.5厘米,宽99厘米,其史学价值较高,字体为楷体,镌刻精美,虚和高穆,开隋唐书法之先河,为研究北魏至隋唐书风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石刻书法作品,因北魏的书写水平最高,且多以碑志上的铭刻体形式出现而得名魏碑。唐代墓碑较典型的有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安菩墓志。安菩墓志记叙墓主人安菩是西域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630年随父降唐,后在大唐帝国的定边征战中多次立功,664年死于长安并葬在京郊龙首原。四十多年后(710年),夫人何氏死于洛阳,安菩之子安金藏将其父的遗骸迁移,与妻子合葬于洛阳龙门东山。
除此之外还有神道碑相当于大型墓碑,多建立在与陵墓有一定距离的墓道前,并指引前往陵墓的道路。神道碑外建碑亭或厅堂称“享堂”,碑上多刻歌功颂德文字。
2)石刻造像
中国古代自商周起逐渐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石刻就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陵墓石刻大致分为两类,地下和地上石刻。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性和装饰性石刻,如画像石、石棺、石椁等。地上石刻主要是放置在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如石望柱(华表)、石人(石翁仲)、石兽(石像生)等,起到标识道路、护卫、辟邪、表明墓主人身份等作用。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墓前石刻群是霍去病墓,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为他建造了巨大的坟墓,史载“为冢象祁连山”,并在墓前建有巨大的石刻群。现存石刻14种,线条简洁,风格粗狂,充分显示了大汉帝国的雄浑气魄。
东汉时期,开始形成在陵前放置石刻群的制度,并被以后各朝沿用和发展。遗憾的是实物只有一些残件保留下来,更多的只能从古籍中一窥全貌。
这尊石辟邪长2.97米,高1.9米,重量达8吨多,为目前发现最大的石辟邪。该辟邪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雕刻技法极其娴熟,融圆雕、平雕和刻线于一体,凝重浑厚,神气十足,前所未有。因在汉光武帝陵南一公里处出土,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帝陵的石像生。辟邪,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祛凶除恶,佑护亡灵羽化升仙。
从东汉开始至清朝灭亡,石刻群制度一直延续了1800多年,大体都是由神道石望柱、石人、石兽组成,区别只是顺序、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如南朝以石兽居首,唐代马多藩使多,宋代祥瑞多,明代首次出现骆驼等。
二)洛阳古代墓葬区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历史分量不言而喻。千年定都史,也在另一个维度上塑造了洛阳——在洛阳盆地面积750平方公里的邙山地区,冢连冢,墓压墓,古代墓葬的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也是世界罕见。而细数洛阳的墓葬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邙山墓葬群。除却长城、大运河以外,邙山陵墓群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中规模最大的组合,其中既有顶级尊贵的帝陵,也包含了王公臣子的墓葬,当然也包括更多追求长眠北邙的百姓之魂。邙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其中,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个朝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其陪葬墓群,组成了我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我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横跨7个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约756平方公里。自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始,邙山陵墓群就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公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邙山陵墓群再次入选。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邙山陵墓群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尤其是陵寝制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邙山陵墓群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2002年,“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从此,邙山陵墓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步入快车道。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至今,该项目已持续18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文物普查面积超过950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重点调查17处帝陵陵园遗址、6处东汉陵园遗址,钻探查证古墓冢合计149座。勘探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3.3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275座,目前已发表考古报告、学术专著3部,报告简报、论文72篇,并建立了邙山陵墓群古墓冢数据库。
关于东汉陵园,目前考古人员已基本弄清了墓区、陵区的范围,墓冢的种类及分区,包括帝陵的核心区域、后妃冢、陪葬墓区及墓冢封土的形制、规模、等级。根据考古发掘,如今存在于孟津区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等大墓,均被确认为东汉帝陵,其中就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汉光武帝陵。汉光武帝陵位于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寝陵。2001年,我市实施“汉光武帝陵环境整治工程”,对其文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利用,再现汉光武帝陵气势恢宏的历史景观。
在邙山陵墓群中,还有一座帝陵知名度颇高,那就是位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的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元恪是北魏孝文帝次子,在位时扩建洛阳城,并扩展北魏版图,国势盛极一时。1987年,洛阳古墓博物馆(现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保护景陵是该馆的重要任务。随后,考古人员对景陵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该帝陵直径110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等4部分构成,由于采用了沿墓道发掘的方式,墓室地宫得以完整保护,随后对外开放展示。
洛阳是中国古代墓葬的重要地区之一。洛阳古代墓葬‚尤其是皇家墓葬和名人墓葬‚是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宝库‚生动记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历史文物的精华。洛阳的古代墓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洛阳甚至中国历史的写照。洛阳古代墓葬中最能反映其历史价值的就是洛阳出土的历代墓志和碑刻。洛阳出土的墓志‚起自东汉‚迄于清末‚连续一千六百余年‚是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洛阳业已面世的历代墓志约有五千余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洛阳古墓博物馆基本介绍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前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统治者营建都城的同时,还要考虑选择适合的地域来建造陵墓。而邙山位于洛阳的北部,背靠黄河,南望都城,地势高昂开阔,自然地理环境优越。至少从东周时期开始,就是古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王朝不断更迭,都城不断建设,邙山上的陵墓也就不断累积,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一个“冢台林立,松柏郁郁”的历史人文奇观。
邙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了从西周至清代的各种类型古代墓葬数十万座。“邙山古墓群”泛指邙山上所有的古代墓葬,而“邙山陵墓群”则专指六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这些陵墓群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封土墓,它们构成了邙山古墓的主体。
考古及文献资料研究表明,目前邙山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共有24座帝王陵墓,堪称我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洛阳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了不少重要的古代墓葬。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考古发现的墓葬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文物部门决定对一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重要墓葬进行集中复原展示和利用。于是在1984年,洛阳古墓博物馆开工建设,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主体部分为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设有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历经两年的提升改造,在2022年9月29日,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重新开馆。这次整体提升改造主要包括陈展内容的丰富、展厅面积的扩大、参观路线的优化以及相关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成为了世界首座古墓博物馆、中国最大古墓博物馆。展出作品中让人关注的包括西汉卜千秋壁画砖画及大量唐代壁画。
自古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的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其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是中国一大绝观。因此,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21567平方米,按照展陈内容可以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和《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三部分,其中《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分为《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展览。
从建成至今,洛阳古墓博物馆先后科学搬迁、复原、保护、展示了涉及9个朝代的25座典型墓葬;参与发掘并原址展示了北魏宣武帝景陵;建成了国内少有的专业壁画修复实验室和壁画保护库房,已保护修复涉及11个朝代的古代壁画600余平方米,并且大部分已面向公众展示。
目前我国考古所发现的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已形成一定的葬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形制一般较小,墓葬之间的差别也较小,多是单人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出现阶级分化,导致墓葬的形制大小、随葬品多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再到夏商周时期,随着阶级分化的进一步发展,等级制度的确立,墓葬也有了更严格的等级区分。一些上层贵族墓葬的墓室比较宏大,有墓道,有些还有多层的棺椁,建有用于祭祀的建筑,随葬品也愈发丰富,包括珍贵的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商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还普遍发现有人殉、人牲,以及陪葬车马坑。
东周时期,开始出现高大的封土堆。一般来说,墓葬地下形制越大,地表的封土就越大,这样发展到秦汉时期,秦代和西汉的帝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像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都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堆,有众多的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大量的随葬品。汉代还设有陵邑,来守护皇陵。
从东汉开始,我国古代的陵墓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革,一改厚葬之风,薄葬开始盛行。皇陵无论是形制规模还是随葬品的丰富程度,都出现大幅缩减。普通墓葬中随葬明器大量增加,陶猪、陶圈、水井等反映庄园经济的生活化的器物也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陵的薄葬习俗依旧延续。隋唐时期,帝陵大多是依山为陵,个别的会单独起封土。到了明清时期,帝陵的覆斗形封土改为平面圆形,前面建有方城明楼,取消了寝宫。
从总体上看,我国古代的墓葬体量在秦汉时期发展到高峰,再往后,体量逐渐减小,随葬品也呈从重器、实用器向明器转化的趋势。
 
三、墓葬文化研究意义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及其随葬品、古代壁画等文物是古代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互鉴。作为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历代典型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从建馆至今,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它的建立是洛阳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的一次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对于推进考古成果惠及大众、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
河南省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朱世伟也在采访中表示:“反映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存有两大类,一类是聚落遗址、城址,一类就是墓葬。实际考古工作中,我们发现的城址、聚落,一般都是废墟,要么被毁坏废弃,要么被现代城市叠压,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
 相对来说,墓葬一般保存更为完整,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很多内容,如人们的精神信仰、文化活动、艺术审美、生活状态等。另外,与城址类似,墓葬还能反映国家的等级制度,我们有帝陵、列侯墓、王公大臣的墓,也有平民百姓的墓。墓葬可以反映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了解古代社会面貌的重要实物证据。”
神话的观念与线索蕴含着古代先民的信仰古人的信仰又集中体现在墓葬礼仪之中。叶舒宪曾提出中国神话宇宙观的三分世界模式:由天、地、水三种不同的物质形态所构成的三分世界,此三分世界以地为界限形成一元对立:天神世界和人类世界共为阳界,同地下的水世界即阴界形成对立。三分世界模式又对应着天-人-地,正是在这样的“三分”宇宙格局和人之物理生命终将死亡的认识论中,催生了古代人对天界的想象。
墓葬文化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陈更是揭示了墓葬文化的以下内容:
一、厘清社会等级性
中国古代墓葬礼仪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等级性。墓葬坟丘的大小、墓室的性质与多少、棺椁重层的多少、随葬品的多少、墓前石刻规格等都与墓主生前的社会等级高低与权力的大小直接相关,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墓葬形制等级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墓主人社会等级的高低。
二、了解宗族伦理观念
中国墓葬与传统宗法观念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宗族伦理观念的直观反映。墓主人安葬的地点、方式都严格地依据宗族亲缘关系。宗族墓葬往往集中在一地,以墓葬群的方式出现。宗族中的成员按照在家族中的关系安葬在一起。
三、受中国古代传统风水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墓葬的选址、埋葬深受中国传统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术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东汉以后已将墓地的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地风水术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出现了大量风水术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郭璞的《葬书》。晋代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作了如下解释: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造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上述“乘生气”、“藏风聚气”其实就是中国风水文化中对墓葬自然环境选择的要求。风水术要求墓葬乘大自然之生气,并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寄托了逝者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追求和生者对逝者的哀悼。
四、体会“视死如视生”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有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将存活在“世”,并且可以荫庇子孙。因此,墓葬要按照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情景来安排。在重视阳宅的同时,也重视阴宅的建筑和配置。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墓葬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帝王陵寝地下建筑一般按照“前朝后寝”,地上建有享堂、献殿等。我国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等。
通过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典型墓葬,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逝者的尊重与敬畏,其实更多的是生者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逝去亲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要继承的是古人对于逝者的那种尊重,是“孝在当下”,应树立“厚养薄葬”的正确生死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时对长辈的关心、照顾和陪伴之上,而非在逝者离去后过度注重外在形式。
五、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
历史文献记录往往有限,而墓葬考古可以发现和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通过墓葬考古,可以了解到那些未被文献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四、古墓博物馆的意义
政策方面
中小型博物馆历来受博物馆行业的重视苏东海先生曾提出,“观察一个国家的博物馆,不能光看几个知名的大馆。评价一个国家的博物馆也不能光靠几个知名的大馆。知名的大馆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声誉,但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声誉光凭大馆是支撑不起来的”。中小型博物馆基数庞大,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总体局面至关重要。但仅凭学界和行业的呼吁,中小型博物馆发展困难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直到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两份重磅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基层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中小型博物馆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创新发展博物馆多样性,博物馆多样性是文化大繁荣的一个体现,也是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博物馆热在政府的倡导下辐射到社会各界、各阶层,社会办博物馆的热情不断提高,为规范社会人士或组织创办的博物馆,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来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随着生态馆的理念在国际上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和生态馆理论的完善,苏东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博物馆》杂志第一次将生态馆的概念引进中国,诞生了大量的生态博物馆,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来规范整顿生态博物馆建设。除此之外,2011年出台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2011-2020)》和《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几年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提出要积极发展科技类、民族类、工业遗产类等专题性博物馆,尤其要加强对空白的填补,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为各类型博物馆建设指明方向,相关的各类型博物馆政策也逐步建立。
 
文物保护和考古方面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现成果重大:首次发掘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大型曹魏贵族墓葬意义重大,亟待保护。
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现座谈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20余位学者确认此次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4处东汉帝陵建筑遗址、4处大型墓园、3座东汉大型墓葬以及在北邙山上的一座大型曹魏贵族墓葬的发现,非常重要,学术价值重大。专家进一步认定曹魏贵族墓的主人就是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
专家认为,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很少发现,而曹休墓是有明确纪年或有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的首次发现,成为首个曹魏时期的标志墓葬。此前发掘的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为东汉末期的墓葬规制,而曹休墓则是曹魏先期墓葬规制。此次曹休墓的发掘异常重要,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器物等方面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对《三国志》等文献具有印证意义。同时曹休墓安葬在东汉陵墓区域内,也为认识东汉陵墓和曹魏墓葬的分布区域提供了重要线索。
建立洛阳古墓博物馆就地保护,为邙山陵墓群考古提供了场地支持和交通便利。为东汉-北魏时期陵寝制度的考古学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开展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闫亚林肯定了此次基本建设的考古成果的重要性,评价其工作质量也非常高。关于下一步的工作,首先是在考虑如何发掘及发掘后的保护展示工作的前提下,对帝陵陵园遗址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包括测绘工作。同时请河南省文物局和洛阳文物部门根据专家意见,拿出保护方案,要兼顾原址保护和以后的考古工作开展,并协调工程部门调整和优化方案。近期要做好临时性加固保护工作。
 
文化发展和展陈方面
现状:千馆一面、千展一面问题普遍存在。在中国博物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历史学、考古学为主流的博物馆策展实践和人员配置一直延续至今。学科背景的单一导致博物馆展览在实施过程当中缺乏多角度、多学科的思维模式。对于文史类博物馆而言,,内容和藏品本身具有趋同性,通识展览普遍以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作为叙事逻辑,以历史断代作为单元划分甚至单元标题,而博物馆相似的藏品资源结构导致各阶段器型外观类似,一般观众难以分辨,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博物馆同质化的问题。
启发:为了突破传统博物馆困境,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这些意见为推动博物馆全方位与观众结合,服务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在新博物馆学的背景下,博物馆的话语身份被重新讨论,其被普遍呼吁回到更为当代的社会语境当中,成为公众自由讨论的场域。洛阳古墓博物馆为古代文物的展览增加新的时间维度、叙事视角和视觉体验。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说,也是一次向古人学习、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博物馆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除了物的展示之外,背后理念和精神的传达更应该新时代博物馆的使命之一,以今日的语言阐释过去,与今日的观众建立连接。
而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个性化、带有提问和批判、具有当代性且面向未来的文化表达,为博物馆展览增加了新的叙事视角和学科参与。另外其形式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弥补了历史文物本身藏品类型的趋同性两者并置让博物馆在展陈形式上有了突破,使打破千馆一面的桎梏成为可能,助力于博物馆在新时代的身份转向。
 
社会国家方面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硕果累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这些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考古工作者乃至整个历史文化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时代使命,既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与探索,也需要脚踏实地,勤奋耕耘,拿出更多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
而今,墓室壁画乃至所有文物遗址的保护修复正不断地系统化、科学化,这不仅便于施工和管理,也能使其的历史价值被最大程度地传播下去,对传承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青年力量,应当潜心深耕于本专业领域,致力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以及传递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洛阳古墓博物馆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及现代技术应用
(一)引言
洛阳古墓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与壁画艺术的重要窗口,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理念的生动实践。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洛阳古墓博物馆的深入调研,分析其在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方面的体现、展线设计考量、壁画保护合作、现代技术应用以及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的体现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建设与提升改造,深刻体现了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博物馆选址于氓山,这一历史上著名的殡葬文化集中区,本身就是对历史环境的尊重与延续。在提升过程中,博物馆没有选择重建,而是坚持在原址上进行优化,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保留了博物馆几十年间自然形成的独特景观与社会印象。这种“沉积式”的发展模式,正是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理念的具体实践,即在不破坏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与提升,使城市景观更加符合现代需求,同时保留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展线设计的考量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线设计充分考虑了游客体验与文物保护的双重需求。通过引入270度全景镜头、增设监控与安保措施,以及使用复制品代替部分珍贵文物展示,博物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游客素质的信任,也是对墓葬主人及文物的一种尊重。同时,展线的合理布局与引导,使游客能够有序、深入地了解墓葬文化与历史背景。
(四)壁画保护与科研合作
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壁画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得益于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与西北大学、西藏文物保护机构、陕西历史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博物馆不仅建立了专业的壁画修复中心与保护基地,还推动了壁画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壁画保护能力,也为国内外壁画保护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与技术。
(五)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沉浸式体验
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洛阳古墓博物馆计划引入现代技术,如沉浸式数字厅等。这些技术将结合考古发掘报告与专家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壁画演变过程、文化思想内涵及墓葬发展演变等内容,使游客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墓葬文化与历史背景。此外,博物馆还将探索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六)科技手段的应用与沉浸式体验提升
洛阳古墓博物馆计划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首先,博物馆将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古墓的原始风貌和墓葬仪式。通过佩戴VR头盔,游客将能够置身于千年前的墓葬现场,亲身感受古代殡葬文化的庄严与神秘。AR技术则将通过手机或平板设备,实时叠加数字信息在实物展品上,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此外,博物馆还计划开发一款互动应用程序,游客可以通过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如3D模型、音频解说和专家访谈等,进一步丰富参观体验。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方面,不考虑成本,博物馆计划将引入智能导览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根据游客的兴趣和参观习惯,智能推荐展品和路线,还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回答游客的提问,提供个性化的讲解服务。AI导览员不仅能够讲述文物的历史故事,还能通过语音识别和情感分析,与游客进行互动,增强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通过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洛阳古墓博物馆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墓文化的魅力。
(七)剧本杀项目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游客,洛阳古墓博物馆目前推出多种剧本杀项目,将历史文化与互动娱乐相结合。
其中,项目《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大多游客的选择,该剧本杀项目将以北魏历史和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设计多个角色和剧情线索,游客可以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解密和互动,逐步揭开历史的真相。导游不仅作为NPC(非玩家角色)参与剧情,还将负责讲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使游客在游戏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解谜的乐趣,又能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剧本杀项目还将结合博物馆的实际展品和场景,设计一系列找壁画、对照墓葬等互动环节。游客需要根据剧情提示,寻找和辨认展品中的线索,通过对比和分析,解开一个个谜题。
为了增强互动效果,博物馆还计划引入AI技术,开发智能NPC和虚拟助手,实时提供线索和提示,提升游戏的沉浸感和挑战性。通过这些创新的实践,洛阳古墓博物馆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还能在娱乐中传播历史文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上述科技手段和剧本杀项目的应用,洛阳古墓博物馆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使其在互动与沉浸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八)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建议
对于学习考古与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学生,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保持对文物与工作的热爱与热情,这是推动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勇于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文物保护是一个文理交叉、融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与综合能力;三是坚持与毅力,文物保护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努力,只有持之以恒地钻研与实践,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九)结论
洛阳古墓博物馆作为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在文物保护与展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博物馆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也为壁画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考古与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而言,洛阳古墓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未来,随着更多现代技术的应用与科研合作的深入,洛阳古墓博物馆必将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历史城市景观中国化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建设与提升,体现了对历史遗址和墓葬文化的尊重与保护,通过非重建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符合历史城市景观的沉积过程。
2.展线设计与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展线设计考虑到了游客体验的提升,从简单的铁丝网隔离到现代的沉浸式展示,注重了对文物和墓葬主人的尊重。
使用监控、全景镜头等措施来确保安全,同时展示了文物复制品以增加观众的沉浸感。
3.壁画保护与修复合作
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壁画保护方面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包括西北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展现了其专业性和合作精神。
4.现代技术的应用
博物馆计划利用现代技术如沉浸式数字厅等,来增强游客对墓葬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满足年轻人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5.对学子的建议
鼓励年轻人特别是考古和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该领域。
强调要有对文物和工作的热爱,以及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6.持续加强合作与交流
洛阳古墓博物馆应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共同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技术的创新。
7.创新展示方式
在现有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全面的历史体验。
8.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在线课程等活动,增强公众对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兴趣,培养更多潜在的专业人才。
9.注重文物保护与传承
在博物馆的运营和扩建过程中,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
10.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鼓励考古和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跨学科学习,结合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领域知识,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六、游客调研结果
(一)游客采访畅谈参观感受
 
 
 
本次调研采集了50余位游客样本,从该饼状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游客最喜爱的主要是第二、第三展厅,这两个展厅的最喜爱程度占到了总数的70%以上,其余两个展厅的最喜爱程度占比不到总数的30%,其中第二展厅的最喜爱程度相对较高,大约占据该三个展厅的50%,而另外两个展厅的喜爱程度最低,尤其是第一展厅,只占总数的10%。
经过分析与和游客的交流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第一展厅“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主要以图文主,通过墓葬起源、墓葬反映的社会结构、帝王陵制度、墓葬装饰 墓志五个部分系统的讲述古代的墓葬文化以及古人对逝去先祖的情感表达,由于第一展厅主要起到铺垫和引申的作用,并不是整个博物馆展示的重中之重。并且游客对于图文的兴趣度不够高,所以游客的体验感并没有那么强,导致第一展厅的喜爱度较低。
第二展厅则是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地下部分是真正的古墓,虽不能完全进入,但通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墓室的结构和陪葬品的摆放,墓穴都是从原址搬迁并复原的,所以其中几个墓穴做避光保护不对外开放。而有些陪葬品的真品则在洛博展出中展厅位于地下,1:1搬迁复原的25座墓葬,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交互体验,所以游客对于第二展厅的喜爱度较高。
第三展厅是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壁画展厅,第三展厅以其独特的展示内容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兴趣。从西汉到民国时期的壁画,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特别是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和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以其精美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了解古代墓葬文化的窗口。
游客对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展厅的喜爱程度较高,这得益于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文物保护、教育活动和互动体验方面的不断努力。博物馆通过多媒体展示、专业讲解和研学活动等方式,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游客在欣赏壁画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洛阳古墓博物馆还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参观体验。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总的来说,观众普遍对历代典型墓葬展区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其次是壁画馆,而对景陵的兴趣相对较少。这表明游客对于直观展示墓葬形制和丧葬文化的展区有更强烈的兴趣。观众更倾向于通过模型展示、互动媒体和视频演示等辅助陈展方式来增加对展品的了解。这些方式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和互动的体验,有助于游客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参观体验方面,游客最看重的是能否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希望了解的知识。同时,他们也期望墓葬展区和壁画展区的陈展方式更具故事性,能够通过有趣的互动展示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根据2023年的观众调查报告,洛阳古墓博物馆在提升改造后,推出了多种文化活动和研学教育项目,如“探秘古墓宝藏”系列研学品牌,这些活动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尤其是年轻游客。洛阳古墓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种社教活动和节日主题活动,如“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等,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些活动不仅活化了历史记忆,也让游客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体验和了解古代文化。
(二)调查问卷体现民情民意
 
 
本次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从该“调查问卷发放人群年龄统计”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参观博物的游客年龄大多是在30——6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游客占到了总数的50%,其次是在10——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也不少,超过了总人数的1/4,而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数占比是最少的,仅各有10%。
 
 
 
本项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通过该“参观形式选择占比”饼状图我们可以看出,超过70%的游客会选择自行参观,而选择辅助讲解工具的游客却很少,一共只占了总人数的1/4,而在辅助工具的选择中,选择手持式讲解器的游客是最多的,将近占据辅助讲解的1/2,而选择智能课件讲解以及人工讲解的游客占比很小,尤其是人工讲解,只占据总参观形式的5%,根据调查得知多数是因为价格止步,在辅助讲解设备的使用中只占20%。
 
 
 
本项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通过该“参观方式满意度对比”条形图可以看出选择人工讲解的游客对于这种参观方式非常满意,其次,并未采取任何辅助参观方式而选择自行参观的游客对于该种参观方式也很满意,满意度高达95%左右,然后是使用手持讲解器的游客,这部分游客对于自己所选取的游览方式也感到很满意,虽然满意度不比人工讲解和自行参观两种参观方式,但是90%的满意度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值;最后是使用智能课件讲解的游客们,这部分游客对该种参观方式的满意度相较于其余三种方式来说是最低的。从总体上来分析,基本上每种方式的游客满意度都是非常可观的,人工讲解虽然价格稍高于电子讲解器,但效果却是最好的。
 
 
 
本项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从该“进入博物馆前后对该文化的了解深度对比”条形图可以看出,在进入博物馆前,游客们普遍对重要文物的了解程度最高,其次是历史背景,最后是发掘现状与保护情况,后两者的了解程度甚至没有超过10%。在参观博物馆后,游客们重要文物的了解深度还是最深,其次是历史背景最后依次是发掘现状以及保护情况。但是从了解程度加深程度上来看,对于发觉状况的了解程度加深的是最多的,大约增加了60%,其次加深程度最多的是保护情况,大约增加了55%,最后是重要文物以及历史背景了解加深程度,依次是40%和35%。总体上来看,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普遍都有较大的收获。
 
 
 
本项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从该“多媒体展陈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程度对比”条形图上可以反映出以下三点,第一,最吸引游客的是数字馆和3D演示,其次是投影设计,然后是智能课件讲解以及按键互动,最后才是实物制作模型。但从总体上看,这六项多媒体展陈方式普遍都吸引游客,以为其吸引程度均在50%及以上;第二,在游客参与与使用方面,投影设计是游客们普遍认为最具有参与感的设施,其次是数字馆与按键互动,然后是实物制作模型以及3D演示,最后是智能课件讲解,前五种设施普遍都让游客具有很强的参与感与使用感,这五种设施的吸引程度均不低于80%,而智能课件讲解的吸引程度仅仅只有10%;第三,在游客理解方面,最有助于理解的是数字馆和实物制作模型,其次是3D演示以及按键互动,然后是投影设备,最后是智能课件讲解,总体上看,这六种多媒体设施普遍很有助于游客理解,因为其让游客理解的程度均在80%及以上。 
 
 
本项调研采集了200余个游客样本,从该“参观前后对古代墓葬发展了解程度人数对比“条形图中,可以反映出,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有超过70%的游客对古代墓葬的发展不太了解,少数游客对古代墓葬只是基础的了解,而仅仅只有不到5%的游客对古代墓葬非常了解。在参观博物馆之后,大部分游客对古墓博物馆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少数游客对古墓博物馆非常了解,而仅仅只有5%左右的游客对古墓博物馆不太了解。总体上来看,洛阳古墓博物馆基本普及了全体游客对于古代墓葬发展历程的了解。
七、结语
尽管博物馆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来吸引人,但单纯的参观已经无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的想法,提升观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用,博物馆的问卷调查应运而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科技助力,提供全新的文物参观和体验方式;数字赋能,实现文物保护全过程数字化留痕;多元探索,开辟考古挖掘和文物利用新思路。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而洛阳古墓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项目作为独树一帜的创新展陈方法,对其进行详尽彻底的全面研究分析,有助于激发更多博物馆人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灵感。深入促进文博事业时代化多样化的繁荣发展,融入当下高速变幻的社会生活的强劲脉搏之中。
作为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考察实践和学习反思,有助于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和沟通实践能力;躬亲探索博物馆和文物内涵,有助于体悟文物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载体的切实影响,有助于体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将考古学、网络新媒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吸引广大人民共同关注中华文化溯源和中国传统文化,激扬文明穿越时空,形成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参考文献:
1】倪润安. 北魏洛阳时代墓葬文化分析 [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0, (04): 96-128+162. DOI:10.16319/j.cnki.0452-7402.2010.04.003.
2】斯震. 我国的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墓园建设 [J]. 中国园林, 2009, 25 (03): 23-25.
3】杨效俊. 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J]. 考古与文物, 2000, (05): 68-88+96.
4】李雁,刘斌,潘海民. 北魏平城与洛阳墓葬陶俑之比较 [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 (02): 73-82.
5】董延寿. 论洛阳古代墓葬的价值和作用 [J]. 洛阳大学学报, 2004, (03): 32-37.
 
作者:季彦伶 艾馨 王欣恺 商子遇 王童鑫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