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访红色根脉,传承信仰之火——参观广饶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纪实

发布时间:2025-02-06     阅读:
时间:2025年1月27日  
地点: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  

2025年1月27日上午,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同心筑梦”国家安全宣讲团成员张书涵怀着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专程前往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广饶县刘集党支部旧址参观学习。此行不仅是一次历史寻根之旅,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红色教育实践。


汽车驶入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凛冽寒风中,一座青砖白瓦的四合院安静地匍匐在坚硬地土地上。门楣上“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被岁月磨得有些发暗,却在推门而入的刹那,将人猛地拽入1925年的血色时空。这座看似普通的北方民居,曾是中共刘集支部的秘密据点——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院中一株百年古槐的根系深扎地底,恰似中国共产党早期在齐鲁大地埋下的火种。那些泛黄的文件、幽深的地窖、斑驳的土墙,竟暗藏着理解国家安全的原始密码。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张书涵认真地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仿佛看到刘良才同志在昏暗的油灯下,带领党员们学习《共产党宣言》,传播革命火种;仿佛听到刘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呐喊声。

在“风云初起”展厅,我重新回顾了刘集党支部的创建历程。1925年,刘良才同志从济南带回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并在刘集村成立了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刘集人民的革命热情,也照亮了中国农村革命的道路。看着展柜中陈列的《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孜孜不倦学习革命理论的身影。

“艰苦卓绝”展厅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真实再现了刘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场景。张书涵被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深深震撼,在一幅描绘刘集惨案的油画前久久驻足。画面上,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刘良才等七名共产党员,但刘集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眼泪,继续战斗。正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浴血奋战”展厅里,陈列着刘集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张书涵抚摸着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他在一把大刀前停了下来,这把大刀是刘集民兵队长刘洪义使用过的,他曾用这把大刀砍杀了多名敌人。革命先烈们就是用这些简陋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情景复原区,张书涵戴上VR设备,"置身"1927年的秘密会场。虚拟影像中,刘良才正压低声音传达中共五大精神,煤油灯将十余名农民党员坚毅的面庞映得通红。当系统提示"请模拟举手宣誓"时,我郑重举起右拳,与历史中的先烈们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承诺。随后步入地道遗址,阴冷潮湿的狭窄通道令人步履维艰。我弓身前行,触摸着地道壁上累累弹痕,真切感受到革命者在黑暗中的坚守,不禁动情, "当年他们蜷缩在这里时,心中该有怎样炽热的信仰?"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刘集党支部的光辉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张书涵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再访红色故地,深悟115师精神
  •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历史使命感,曲阜师范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探忆峥嵘岁月”实践队的
  • 02-06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