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针对广西边境地区方言现状提出有效保护策略,广西师范大学“边疆行知实践队”于2025年1月20日至22日赴广西凭祥市、龙州县、宁明县三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积极落实调研方案,深入社区进行访谈调查,获得了大量口述材料。在凭祥市,实践队队员们采访了一位壮族村民,向她访问普通话推广后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被访村民表示:“凭祥市政府多次深入村镇进行普通话推广工作,村里的孩子们在学校都使用普通话交流。”她认为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村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增长更多见识。然而,她也担忧普通话的普及会对当地的壮语造成冲击,导致孩子们忘记了自己的母语方言。“我希望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方言的保护。”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当地以白话为母语的村民。陈思思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还发现,虽然普通话在这三地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方言却随之逐渐淡出交际圈。甚至是在家庭内部和亲朋好友之间方言的使用频率都在逐渐减少。这种普通话和方言共存的“双语现象”虽然丰富了当地的语言生态,但人们重视普通话忽视方言导致两者之间产生了失衡。
随后,在宁明县和龙州县被采访的村民们也反映,当地的方言得不到重视。年轻一辈之间的交流更多是使用普通话,甚至与老人也是使用普通话交流,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当地的方言,并且这种现象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愈演愈烈。“我担心我们的后代不会讲方言甚至不知道有过这些方言,不敢想这有多可怕。”村民们纷纷表达了对方言消失的担忧,希望政府能够做好方言保护工作,同时也表达对方言与普通话长期共生共存的希冀。
图为实践队成员访问宁明县当地村民关于日常方言的使用频率。陈思思供图。
在实践队成员充分的准备及政府、社区、群众等多方的支持之下,实践队的调研活动圆满完成,获得了预期成果。并且,队员们根据调研实况撰写了调研报告,对当地的语言发展特别是方言的传承保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活动成果还获得了凭祥市、龙州县、宁明县三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和支持,他们纷纷表示,未来也会继续支持实践队的调研活动,认为这对促进当地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此次实践调研活动的热烈反响,实践队成员们也表示将继续关注广西边境三县市的方言使用情况,为当地的方言文化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访问龙州县当地学生对设置方言课程的看法。陈思思供图。
(通讯员 邱美清 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