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钦州市钦北区中山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场馆——钦州非遗产品馆,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这里不仅汇聚了钦州众多传统手工艺品的精华,更是非遗美食的集中展示地。

走进钦州非遗产品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非遗产品,从精美的坭兴陶到传统的编织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而在美食区,钦州的传统糕点、特色小吃更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钦州非遗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当地乃至全区享有盛誉。近年来,钦州市高度重视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美食大赛、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升非遗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2024年“广西美味、百县千菜”评比中,钦州非遗美食荣获两金一银和“最佳人气奖”,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实力。

然而,在非遗美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以麻通为例,作为钦州的传统美食,麻通的制作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如今,虽然麻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但品牌效应并不明显,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响亮招牌。此外,非遗美食的传承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由于非遗美食的传承往往依赖于个人或家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品牌打造,使得非遗美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钦州市积极探索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将非遗美食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例如,在去年的广西文旅大会上,钦州市推出的其中一条名为“醉美运河·乡村印记”的旅游路线就涵盖了浏览名胜古迹、体验钦州坭兴陶制作、品味钦州非遗美食等环节,不仅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钦州的乡村文化和历史,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美食,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丽。此外,钦州市还通过举办非遗美食文化节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游玩参观,提升钦州非遗美食知名度。
然而,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钦州市非遗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目前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由于经费有限,非遗美食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游客对非遗美食的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钦州市的文旅资源发展还不完善,在吃喝住行方面还没形成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导致游客来本地旅游有诸多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该工作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非遗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要大力发展钦州本地的交通、发掘当地的旅游特色、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钦州本地的旅游服务水平。
在探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钦州市正在积极探索“非遗+”的发展模式,通过“非遗+合作社+农户”、“非遗+企业”、“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美食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浦北县,通过引导龙门镇编织创新“非遗+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增收,还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的钦州市将继续加大非遗美食的传承与保护力度,推动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通过打造特色旅游路线、举办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钦州非遗美食。同时,钦州市也将积极探索非遗美食的产业化发展路径,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支持非遗美食企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此次探访钦州非遗产品馆,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钦州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相信在钦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钦州非遗美食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