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轻触家乡历史——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发布时间:2025-02-24     阅读: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座占地百余亩的纪念园静立于此。踏入园区,高耸的“渤海革命老区英雄群雕”迎面而来:战士持枪冲锋、百姓推车支前、孩童手捧军粮……这座由青铜铸就的雕塑群,凝固了渤海区军民同仇敌忾的瞬间。而它背后的故事,正是渤海革命老区“不屈、忠诚、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渤海烽火:从“小清河”到“大反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地处鲁北的滨州成为日伪军“扫荡”重灾区。1938年,中共清河特委在临淄建立抗日武装,滨州各县相继成立游击队。在“小清河战役”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以简陋武器伏击日军汽艇,击毙敌酋松本少将,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纪念园内的“清河烽火”浮雕,正是以这场战役为原型,刻画了战士泅渡突袭的惊险场景。
  1943年,渤海区进入最艰难时期。日军实行“三光政策”,仅惠民县一年内被烧毁村庄达200余个。为保存力量,八路军主力化整为零,与群众同吃同住。园区“地道遗址复原区”再现了当年军民挖掘的隐蔽地道:狭窄的土洞中,油灯、土炕、瞭望孔依稀可辨。据史料记载,滨州境内曾有数千条地道,既是藏身之所,也是传递情报的“地下长城”。
  车轮滚滚:百万民众的支前壮歌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成为华东战场的大后方。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滨州各县组织10万民工推着独轮车,跋涉数百里为前线运送粮食弹药。园区“支前广场”的石碑上,铭刻着这样一组数字:渤海区累计动员民工200万人次,捐献军粮3.6亿斤,做军鞋百万双。一位叫王秀兰的老党员回忆:“家家户户拆门板做担架,妇女连夜纳鞋底,男人推车上前线,连孩子都去捡弹壳。”
  无名丰碑:永不褪色的忠诚
  纪念园核心建筑“渤海革命纪念塔”高19.47米,象征1947年渤海区全面解放。塔身镌刻着55308名烈士的姓名,而更多人连名字都未留下。在“英烈墙”前,游客常驻足于“李丕功”的事迹:这位滨县籍战士在淮海战役中身负重伤,仍用身体堵住碉堡枪眼,牺牲时年仅19岁。他的家书陈列在纪念馆玻璃柜中,稚嫩的笔迹写道:“娘,等打完仗,俺回家给您挑水……”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当代回响
  如今的纪念园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每年清明节,上千名学生在“初心广场”重温入队誓词;退伍老兵在“将帅林”栽下松柏,寓意革命精神长青。园区还利用VR技术还原“沙窝突围战”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硝烟弥漫的战场。
  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渤海精神。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弹孔累累的门板、磨破底的布鞋、发黄的家书,以及无数平凡人用生命写就的不凡史诗。正如园区入口石碑上的八个大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
  
  团队成员:张天雨 李一宁 王紫晨 李德安 张曼玉 战仕珂 田诺 胡昱玺
作者:张曼玉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231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轻触家乡历史——淄博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
  • 轻触家乡历史——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 轻触家乡历史——聊城发展故事
  • 和谐人宠,文明共生:武大学子关于城市宠物管理完善研究调研纪实
  • 青岛农业大学“立竿检影,以检护农”调研团深入蒙阴梅花鹿科技小院,助力疫病防控与乡
  • 书香满寒假,阅读促成长
  • 书香满寒假,阅读促成长
  • 曲阜师范大学书韵联桥社会实践队在寒假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实践队成员积极组织,精彩活动过程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 02-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