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实践为舟,扬帆未来:我与冬令营的三日成长之旅

发布时间:2025-03-08     阅读:
2025年1月16日至1月18日,海尔学校第二届“问鼎未来”冬令营如期拉开帷幕。作为伴学导师之一,我有幸全程参与这场以“岗位体验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盛宴。三天时间里,我与学生们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挑战思维的极限,也在互动中深刻体会到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更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冬令营首日清晨,海尔学校的礼堂座无虚席。开营仪式上,校长以“未来属于敢于探索的人”为主题发表了致辞,台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作为导师代表,我受邀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我讲述了自己初中时如何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步找到学习方法的故事,尤其提到“错题本”和“时间管理表”对我的帮助。当我展示自己当年的笔记照片时,台下响起了一片惊叹声。随后,我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三天时间,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学生举手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仪式结束后,我与学生们分组进行了破冰游戏。通过“团队拼图”和“知识接力赛”,我们迅速拉近了距离。一名叫小林的男生悄悄对我说:“老师,我其实很害怕数学,但今天突然觉得学习好像也没那么难。”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导师的言行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学生转变的契机。
 
当日下午的沙龙分享会上,我以“成长路上的三把钥匙”为主线展开交流。第一把钥匙是“直面困难的勇气”。我播放了一段自己高中参加物理竞赛时因实验失误而错失奖牌的视频,画面中满脸泪水的我与如今站在讲台上的我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们屏息凝神,当听到我说“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修正航向的路标”时,不少人若有所思地点头。
 
第二把钥匙是“持续学习的习惯”。我展示了手机里的“每日学习打卡群”记录——连续1876天从未中断的英语学习、读书笔记和运动计划。一名女生举手问道:“老师,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笑着回答:“把目标拆解成每天触手可及的小任务,比如背5个单词、读10页书,你会发现坚持并不遥远。”
 
第三把钥匙是“感恩与回馈的意识”。我分享了大学期间参与山区支教的经历,当投影上出现孩子们举着“谢谢老师”手绘卡片的照片时,会场陷入片刻寂静。随后,我提议每位学生在便签上写下最想感谢的人,并将这些便签贴成“感恩树”。看着逐渐被填满的树形展板,我深切感受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
次日的数理思维争霸赛将冬令营推向高潮。比赛采用“现学现考”模式,学生们需在30分钟内掌握拓扑学基础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当我宣布题目“用七桥问题原理设计校园最短巡逻路线”时,不少学生露出迷茫的表情。这时,我化身“策略导师”,引导他们分三步突破:先理解欧拉路径的核心思想,再手绘校园平面图标注关键节点,最后用彩色贴纸模拟路径优化。
 
比赛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小组之间。一组学生因意见分歧陷入僵局,我蹲下身轻声建议:“试试把争议点写成正反清单如何?”十分钟后,他们不仅化解了矛盾,还想出用不同颜色区分优先级的妙招。另一组女生在算法验证环节屡屡失败,我带着她们走到窗前,指着操场说:“还记得早上晨跑时的路线吗?其实数学就在生活中。”这句话仿佛打开了她们的思维开关,最终她们以“环形嵌套法”获得了创新奖。 
 
颁奖环节,获得冠军的团队队长哽咽着说:“原来我以为自己永远学不会抽象数学,但今天才发现,只要敢尝试,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教育的意义,不正是唤醒沉睡的自信吗?
 
第三天的PBL(项目式学习)课程堪称科技盛宴。在机器人编程区,我指导学生用Python为机械臂编写抓取指令。当看到机械臂成功夹起乒乓球时,学生们欢呼雀跃。我趁机引入“容错机制”概念:“如果传感器失灵怎么办?试着给程序加个‘备选方案’模块。”这个建议让他们的作品在后续抗干扰测试中脱颖而出。
 
无人机操作区同样精彩纷呈。我戴上FPV眼镜示范飞行技巧时,一个男生突然提问:“老师,无人机航拍怎么避免撞鸟?”这个问题超出预设教案,但我立即抓住教育契机,带他们查阅鸟类活动规律资料,最终设计出“声波驱鸟+AI路径规划”的双重方案。这种临场应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体验到真实科研的挑战与乐趣。
 
最令人震撼的是VR生化实验课。当学生们戴上设备“走进”细胞内部时,惊叹声此起彼伏。我引导他们观察线粒体结构,并抛出问题:“如果这里是能量工厂,你打算如何提升产能?”有的学生提出“扩建膜面积”,有的设想“优化酶运输通道”,天马行空的创意让我这个导师都自愧不如。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追问大学专业选择建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点燃探索未知的火种。
 
冬令营特别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让我感触颇深。在校园生态农场,我与学生们一起翻土育苗。起初,有学生抱怨手套沾满泥巴,但当得知这些蔬菜将捐赠给社区养老院时,他们的态度悄然转变。我一边示范正确使用锄头的方法,一边讲述童年随祖父务农的经历:“土地从不会辜负汗水,你今天浇灌的每一株幼苗,都可能成为他人寒冬里的一碗热汤。”
 
在厨艺实践环节,我带领学生从和面开始制作手工馒头。当看到蒸笼里膨胀的馒头时,小杰兴奋地喊道:“原来酵母菌工作时要保持温暖!”这无意间将生物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我们还将劳动成果送到校门口的环卫工人手中,听到那句“孩子们真棒”,不少学生红了眼眶。这种“付出-反馈”的闭环,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教育力量。
 
闭营仪式上,学生们用自编自导的短剧重现了冬令营的精彩瞬间。看着舞台上“导师”角色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我既感动又惶恐——原来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已被学生默默观察、学习。当收到学生手写的感谢信时,其中一句话让我热泪盈眶:“谢谢您没有把我们当小孩,而是当作未来的伙伴。” 
 
回顾三天历程,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们教会我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的奇思妙想不断刷新我的认知边界。正如我在闭营致辞中所说:“今天你们称我为导师,但在这场探索未来的旅程中,我们始终是并肩前行的队友。”
海尔学校“问鼎未来”冬令营虽已落幕,但它播撒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通过岗位体验、科技实践与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学科素养,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对我而言,这次经历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溯源——重新审视初心,坚定育人信念。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未来,我将继续以伴学导师的身份,与更多年轻心灵对话。因为我相信,今日用心浇灌的每颗种子,终将在时光里长成支撑时代的栋梁。
 
作者:刘华越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与热管理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