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探文脉青春脚步量民生
——河海大学学子赴金坛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
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社会肌理,感知历史文脉与民生发展的深层关联,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2025年7月1日,河海大学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4人,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开展了“金坛印记:在博物馆的呼吸中触摸民生与文脉”主题深度社会实践活动。
整个实践活动层次分明,注重知行合一。首先,团队深入博物馆序厅及“史河流韵”展厅,通过详实的地理沙盘和史前文物,系统梳理了金坛“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理格局对先民生存方式与地域性格的深远影响,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是理解一方民生与文化的初始密码。然后,团队聚焦“稻香千年”展厅,重点考察传统农具及精耕细作技术,并通过聆听老农的亲身讲述,使“粒粒皆辛苦”从书本概念转化为血肉认知,深切触摸到农耕文明中土地与汗水凝结的生存尊严。在随后的环节中,团队探访“织造华章”与“刻纸流韵”展区,在惊叹金坛刻纸非遗技艺之精妙的同时,着重调研了其作为历史上重要“指尖经济”的民生价值及近代纺织业兴起对乡村就业增收的驱动作用,引发了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民生效益结合的深度思考。在最后的阶段,团队置身凝重的“烽火金坛”展厅,通过抗战文物及民众智慧故事(如“竹筒藏盐”),深刻理解了民族存亡关头,普通民众如何将生存智慧升华为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体悟到民生保障最深层的源泉在于基层的凝聚力、智慧与不屈信念。
本次实践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对同学们而言,实现了从“知识接收者”到“社会观察者”和“问题思考者”的转变。成员刘同学感慨道:“博物馆的实物与故事让教科书上的‘民生’‘文化’概念变得无比鲜活厚重,特别是老农的讲述和抗战民众的智慧,让我明白了历史是由无数普通人写就的。”李同学则从刻纸传承困境和农业转型挑战中,意识到乡村振兴亟需复合型人才。对学院而言,此次活动是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案例,有效深化了学生对国情乡情的认知,培养了其社会调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更广层面而言,实践聚焦的金坛传统智慧、特色产业与民生发展的历史经验,其关于非遗活化路径、传统农业现代价值的思考成果,可为地方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精细化实施提供来自青年学子的独特视角;团队严谨深入的调研作风,也充分展现了河海大学学子关注地方发展、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此次金坛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溯源,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肌理中,真切领悟了“民惟邦本”的深意,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