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医圣祠:千年岐黄的精神原乡

发布时间:2025-07-03     阅读:
  七月二日的南阳盛夏,艾草香气弥漫过医圣祠的飞檐。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脚步,我与五名同学一起开始了南阳医圣祠的实践之旅。
  迈过大门,走进院中,一眼望去是历代名医的雕像,其中青铜铸就的张仲景像静立中庭,广袖间凝结的铜绿如岁月苔痕,却掩不住他凝望远方的悲悯目光。据《后汉书》记载,建安年间疫病横行,十室九空。这位曾任长沙太守的医者毅然挂冠,在大堂坐堂行医,开创"坐堂医"之先河。其《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喟叹,在塑像前化作具象的悲天悯人。这部凝聚毕生心血的医典,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更为后世应对瘟疫留下了宝贵的"武器库"。
  医圣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数百年修缮,承载着历代医者的敬仰。转过拜殿,汉白玉莲花座托起的仲景墓庄重肃穆,碑刻"咸和五年"字样虽已漫漶,却见证着千余年来人们对医圣的追思。墓前石兽昂首,似在守护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学真谛。
  东西碑廊宛如中医典籍的立体长廊,历代碑碣镌刻着《伤寒论》条文与后世医家题咏。驻足细读明代重刻的《伤寒论序》石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十六字辨证纲领,历经岁月摩挲更显苍劲。这些文字不仅是中医临床的圭臬,更凝结着"天人相应"的东方智慧。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中医专家从《伤寒杂病论》中提取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化裁创新,为无数患者带来生机。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的功效,在治疗高热喘咳症状时展现出独特优势;而小柴胡汤调和阴阳的作用,也为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触动人心的,是中医体验馆里的生命实践。据《医宗金鉴》记载,经络穴位理论早于《黄帝内经》成型,银针起落如蝶,精准刺入合谷穴时的酸胀感,让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感知的生命律动。方才领悟"治神守气"的深意——医者指尖传递的不仅是力道,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体察。
  这座承载千年医脉的建筑,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界限。从东汉末年的坐堂问诊,到当代中医在抗疫战场上的逆行出征,岐黄之术始终以"仁心仁术"为底色,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而我们,既是这场千年对话的聆听者,更应成为守护这份文明火种的传灯人。
作者:彭业发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追溯辛亥峥嵘岁月 汲取奋进精神力量
  • 医圣祠:千年岐黄的精神原乡
  • 医圣祠:千年岐黄的精神原乡
  • 七月二日的南阳盛夏,艾草香气弥漫过医圣祠的飞檐。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脚步,我与五名同学一起开始了南阳医圣祠的实践之旅。
  • 07-03
  • 展标本趣讲虫语,融校地深耕科普——“虫”此开始,科普宣讲进社区
  • 闸下毫厘守护淮河安澜 庄台灯火映照百姓心声
  • 广金百千万 : 宣讲播火种 摊位续薪传
  • 服娃实践录|探寻红色下姜,织造锦绣新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