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骄阳似火,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华桂校区的校园里却涌动着一股清凉的求知热潮。湖北师范大学“爱童行”实践队的10名队员带着满腔热忱,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从历史长河的溯源到美术创作的灵感碰撞,从趣味学文的脑洞大开到实践课堂的动手体验,这群大学生用知识与爱心为乡村孩子搭建起一座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
7月5日上午,浠水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华桂校区的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孩子们怀着期待与好奇,早早地来到学校,参加此次暑期支教活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上午9点,开班仪式正式开始。各班班主任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鼓励孩子们:“在这里,你们将开启一段奇妙的学习之旅,我们会用有趣的方式让大家爱上学习,勇敢追逐梦想。”孩子们被这番话深深打动,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实践队队员们与孩子们互相介绍,孩子们也大胆地分享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刻,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瞬间拉近,整个校园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下午正式开始上课,在“美术乐园”的课堂上,实践队员邹早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带领七年级的学生们制作板报。她一边在讲台上认真细致地做着示范,一边不时地走到学生们身旁进行耐心的指导。美术教室的墙上,一幅巨型壁画正逐渐成型。他们以“我心中的未来”为主题,带领学生用丙烯颜料描绘梦想。乡村常见的稻田、水牛与孩子们想象中的太空站、会飞的汽车在画布上交织,形成独特的视觉对话。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你们知道黄冈为什么被称为‘千年古城’吗?”实践队刘欣阳的问题刚抛出,教室里便响起一片讨论声。她特意将本地历史融入课程设计,从三国赤壁之战的烽烟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从李时珍采药山间的足迹到闻一多掷地有声的演讲,一桩桩本土历史事件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同时为了让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刘老师设计了“时光信使”角色扮演游戏。学生们化身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或用方言演绎古代商人的贸易对话,或模拟明代科举考生的应试场景。这些趣味活动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历史事迹已悄然渗入年轻的心灵。
在“趣味学文”的课堂上,实践队队员余晚婷将文言文《桃花源记》改编成情景剧。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默,在笑声中理解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其中更受欢迎的是“成语接龙擂台赛”。为了破解“虎头蛇尾”这个成语,八年级一男生灵机一动,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卡通老虎接蛇尾巴的漫画,引得全场哄笑。这种“画解成语”的方式被学生们争相效仿,教室后墙很快贴满了图文并茂的成语新解。
在本次支教活动中,实践队秉持着“教育不止于课堂”的理念,积极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拓展之旅。队员们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其中体育运动成为了学生们热情参与的热门项目。在操场上,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轮番上演,学生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一系列拓展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体质,更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他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让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得以延伸和升华,真正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随着本次湖北师范大学“爱童行”实践队暑期支教活动的首日圆满结束,浠水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华桂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无数温暖而深刻的回忆。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到课外的实践拓展,从美术创作的灵感碰撞到体育运动的激情飞扬,实践队的队员们始终以创新的方式激发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实践队的队员们深知,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可以是生动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充满温度和力量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通过这次支教活动,实践队与浠水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华桂校区的师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用爱和陪伴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
未来,湖北师范大学“爱童行”实践队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他们将不断完善支教课程,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实践队也在积极寻求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为乡村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捐赠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等。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更好的教育,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和实现。在教育的道路上,他们将携手更多的同行者,共同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让知识的力量在乡村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图为实践队员邓雯、李亚男进行开班仪式(通讯员李思羽摄)
图为实践队员余晚婷在教孩子们《搭建家庭新桥》课(通讯员刘欣阳摄)
图为实践队员曹慧婷在讲授第一节美术课(通讯员邓雯摄)
历史文化学院“爱童行”实践队
202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