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政策春风化雨 塘垭新芽破土 ——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之走访贫困户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政策春风化雨 塘垭新芽破土
——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之走访贫困户
7月7日,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深入巫溪县徐家镇岔路村,走访了两户特殊家庭。
走进第一户人家,七十余岁的孙意德奶奶正为孙女整理被褥。儿子因罪入狱后去世,儿媳离家杳无音信,留下正读高三的孙女和初二的孙子由孙奶奶独自抚养。大孙女在职高读书,小孙子在徐家镇白鹿中学读初二。“政府免了学杂费,还有书记找来的资助人每月给1000元,孩子读书没愁过。”这个家庭自从纳入贫困户以来,享受教育补助。当地书记表示,针对双缺家庭,即缺劳力、缺监护,当地干部严格落实“政策兜底”和“社会资助”双轨制,确保孩子不因贫困失学。交流中,孙女谈及高考结束后仍会坚持学业,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既实现自我价值,也能肩负起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责任;孙子也分享道,在学校里,老师的悉心教导与同学们的真诚关爱让他倍感温暖。这些细节无声印证着国家政策对求学路的护航。
沿着山路向上,志愿者们来到户主向家明的家。向家明务农为生,但常年酗酒,对家庭疏于照料;妻子有智力障碍,生活自理困难。可这在极其艰苦的家庭环境下,向家明的女儿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巫溪县重点高中。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山区孩子身上的自立自强,和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
国家教育政策如春雨般浸润着农村贫困家庭的成长土壤,其意义远不止于“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基础保障,更在于为困境中的生命播撒改变命运的种子。
对农村贫困家庭而言,“两免一补”政策直接卸下了学杂费、教辅资料费的重担,营养午餐补助让深山里的孩子能捧着热乎饭菜走进课堂,这些看得见的政策红利,从根本上消除了因贫辍学的隐患。而专项资助,则为大山里孩子铺就了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的连续求学路,让读书不再是贫困家庭不敢奢望的奢侈品。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枷锁。当向家明的女儿凭借教育政策的护航,用中考成绩敲开县重点高中的大门时,政策不仅给予了个体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在重塑贫困家庭的未来预期:曾经“种地、打工”的单一人生轨迹,因教育而延伸出“读大学、做医生、当老师”的多元可能。
从社会发展视角看,国家教育政策为农村贫困家庭注入的,是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的底气。当教育资源通过政策倾斜向乡村延伸,当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站在相对均等的起跑线上,城乡教育差距的鸿沟正在被一点点填补。这种以教育为支点的帮扶,让农村贫困家庭在政策暖阳下,不仅能“站起来”,更能“走得远”,最终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具韧性的力量。
当教育保障政策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困境家庭,当少年们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韧劲向阳生长,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芽便在政策的沃土中破土而出。这既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生动诠释,更是个体奋斗与时代帮扶同频共振的真实写照。
记者:杨璐僮
摄影:李梦珂
 
作者:杨璐僮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探寻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
  • 朝夕实践队深入江夏区文化馆:探寻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

    7月7日,朝夕实践队全体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江夏区文化馆开展为期
  • 07-08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