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怀化群山叠翠,会同县岩壁村的葡萄园里藤蔓葱郁,一串串紫玉般的果实缀满枝头。7月10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东方红青春“织”约乡村振兴促进团全体师生志愿者走进葡萄种植户龙景玲的田间地头,以直播推广、包装设计、农技实践等多元形式,为小葡萄架起通往大市场的“数字桥梁”,用专业智慧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甜蜜难题”。

跨山越岭的“葡萄梦”:品质与困境并存
“我们的葡萄甜度能达到18度以上,但运出县城每斤成本就要增加好几块钱,真不划算。”邵阳籍果农龙景玲摩挲着饱满的葡萄,向大学生们道出心声。作为两代传承的葡萄种植能手,龙家依托会同县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政策扶持,培育出的葡萄品质出众,却因物流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低,长期困于“本地畅销、外地难销”的窘境。
这一痛点正是乡村振兴中农产品上行的典型难题。领队教师龚旭昱指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团队充分发挥纺织服装学院在图案设计、直播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岩壁葡萄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直播间里的“新农活”:大学生化身带货主播
“大家看这颗‘宝石’的色泽,咬下去会有爆汁感!”团队搭建的临时直播间里,志愿者主播钟师琦举着葡萄在手机镜头前熟练展示产品。为提升传播效果,学生们制作了短视频,通过延时摄影展现果实生长过程,结合农户口述的种植故事,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匠心种植”的全链条。
包装上的“小心机”:环保与品牌的双赢
面对运输损耗高的难题,实践团建议采用再生材料,设计出蜂窝结构的可降解包装盒,内部嵌入防撞缓冲层,将运输损耗率大大降低,环保又实用。外包装以侗族织锦纹样为灵感,印有“雪峰山下的红宝石”品牌标语,既凸显地域文化,又提升产品溢价空间。
泥土中的“专业课”:劳动教育赋能知行合一
实践期间,学生们清晨便跟随农户学习修枝疏果技术。“留强去弱,控制单枝挂果量才能保证品质。”农艺实践让志愿者刘海涛深受触动:“过去只关注包装美学,现在明白了好产品首先源于科学的田间管理。”

青春答卷写在大地上
离园返程时,龙景玲一把握住同学们的双手连忙道谢:“你们带来的不只是销路,还有新思维!”领队教师龚旭昱表示,此次实践是“新工科+新农业”融合育人的生动案例,未来将持续构建“高校+农户+电商”的助农长效机制。
夕阳下的葡萄园里,大学生们的汗水与农户的笑容交织。当青春创意遇上乡土中国,这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孕育出比葡萄更甜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