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全面推进“千万工程”的浪潮中,宁波市江北区鞍山村从一个传统工业村落蝶变为“未来乡村”的标杆,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2025年6月26日至7月10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逐梦”小分队深入鞍山村,以青年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共富基因”,探寻未来乡村建设的“鞍山模式”。
破立并举:从“工业锈带”到“文创高地”的华丽转身 曾经的鞍山村,低效厂房林立,产业形态单一;如今的鞍山村,设计工作室、网红咖啡馆、非遗工坊星罗棋布,北山游步道游人如织,青年创业园活力迸发。这一巨变,源于鞍山村集体大刀阔斧的产业转型。
“我们清退了‘低小散’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文创、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让乡村焕发新生。”村委书记邬明忠向实践团队介绍。改革牢牢抓住鞍山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培育了独具一格的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文创品牌如竹艺工坊,畅销中原地区,真正实现了文创产品的“走出去”。
青年赋能:青年力量如何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鞍山村深谙此道,通过打造青年食堂、考研培训基地、创业孵化空间等配套,利用政策扶持与场景营造,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进山”创业。中国人民大学选调生小张已在村工作两年,他透露:“今年我们将联合江北区人社局推出大学生实习岗位,让更多青年才俊扎根乡村。”
值得关注的是,村里还涌现出像设计师“春子”这样的“新农人”,其开发的文创产品线上销量占比超80%,带动了本地妇女灵活就业。这种“网红+产业”的模式,为乡村共富提供了新思路。
产业振兴:多元业态激活乡村经济 鞍山村把握自身优势,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致力于带动村民共富。在竹艺工坊,队员们发现,尽管竹编文创是主推商品,但其特色餐饮却成为营收主力;春丽面馆虽每周一闭店,却因独特的经营理念成为游客的“必打卡点”。这种多元融合的商业模式,是鞍山村产业创新的生动体现。
通过清退低效企业23家,引入商业办公、设计公司、咖啡吧、护理等新业态,近8年来,鞍山村盘活了1.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引入了27家文创企业。同时计划设立青年食堂和青年公寓,提升生活配套。打造”文创+旅游+农业”多元发展路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共赢: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为期3天的调研中,“逐梦”小分队发放有效问卷620份,访谈村民、游客、商户数十人,梳理出鞍山村在产业发展、青年引育、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公交班次少、旅游配套不足等痛点。团队负责人张颖表示,将结合鞍山村“五大未来场景”规划,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鞍山村发展建言献策,为同类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据悉,多所高校与鞍山村达成战略合作,如宁波大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涉及新媒体运营、商业办公、乡村振兴等课题。未来将在青年创业孵化、乡村品牌推广等方面深度联动。夜幕降临,马鞍山小灵峰的灯光璀璨如星,照亮了这个浙东小村的共富之路,也映照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一览鞍山村的发展历程,00后大学生与80后创业者共商致富之道,集体与古老的村庄共话共富密码,种种代际的碰撞,便是”千万工程“的活力密码。随着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完善,这个”未来乡村“标杆正书写着共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