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的城市脉络中,革命遗迹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联起往昔峥嵘岁月,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宁波留存着众多革命旧址遗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便是这段红色历史的重要地标。7月1日下午,炎炎烈日下,“血色四明,薪火甬传”调研小队怀揣着崇敬之情,踏入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地参观之旅。
图 1“血色四明,薪火甬传”小队在纪念馆门口拍集体照 徐王洁摄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原为启明女中所在地丝巷弄星云坊(后为丝户巷17号),1994年城区改造时向西迁移50米至现址,位于解放南路206弄17号(城隍庙地铁站D口步行270米) 。1925年二三月间,中共宁波支部在湖西醋务桥启明女中成立,这是党在宁波最早的基层组织。同年8月,宁波支部改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驻地随启明女中迁至丝巷弄星云坊。1926年1月17日,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在启明女中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此处成为中共宁波地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宁波最早的党、团机关秘密驻地,点燃了宁波革命的火种。
图 2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内部浮雕 王潇晗摄
如今的纪念馆为三间两厢一天井、二层砖木结构洋房,门楼为拱券式,上额“星云坊”,馆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一砖一瓦尽显年代的痕迹。从拱门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三个革命烈士的雕像,它们目光如炬,背靠着鲜艳的红旗,像三位战士守护着这小小的纪念馆。穿过石板造成的狭窄走廊,内有一处天井,阳光从天井洒下来,照着墙壁上“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亮堂堂的。馆内共设三个展室,陈列有革命先烈的塑像,以及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些展品在这三件小房子内保存完好,生动展示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在宁波的传播、宁波党团组织的创立、启明女中在大革命时期作为共产党人秘密活动和斗争基地的情况。此外,中间展室还展出了讲述中共宁波地下党的联络和资助人“众家阿姆——陈馥老太”事迹的连环画,全方位展现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带领宁波人民在白色恐怖下经受严峻考验、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光辉历史。
图 3革命先辈雕像 王潇晗摄
图 4“众家阿姆——陈馥老太”事迹的连环画 王潇晗摄
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革命遗迹的保护工作。率先出台《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定》,为革命遗迹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全市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众多革命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与实质提升,像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等66处革命遗址,在资金的支持下,修缮维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让这些历史建筑重焕生机。同时,革命遗址纪念标识标牌设立工作也在加快推进,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435处革命遗址亮出“身份牌”,方便市民与游客了解其历史背景与价值;宁波并结合现代科技,积极开发旅游小程序,大部分红色景点免费开放给公众,只需在小程序上预约一下,将红色文化从这代传到下代,寓教于乐最是关键。
不过,在革命遗迹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部分零散的革命遗迹存在破损、年久失修的状况,一些纪念设施周边环境脏乱,影响了遗迹的整体风貌与参观体验。纪念馆就是一鲜明的例子,纪念馆深居小巷居民楼内,周边环境嘈杂,且踪迹难寻,易迷路,又例如蓝碧轩四烈士公墓、周树春烈士墓等,存在着破损、开裂、虫蛀、风化,周围绿化缺乏修整,杂草丛生,周边堆放有垃圾等现象。同时,对遗迹保护重视程度低,虽然纪念馆小,但只有一位年迈的保安爷爷驻守门口,志愿者们的身影少见;而且,馆内并无任何降温和保暖设施,炎炎夏日和严酷冬日难以提供一个舒适的观光环境。并且,革命遗迹的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将这些历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与旅游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 5纪念馆深居小巷内,周边环境杂乱 徐王洁摄
为了让革命遗迹“活”起来,宁波也在积极探索活化路径。一方面,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打造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学习教育模式。目前,全市26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制作了VR全景视频,35个基地推出“红色地图”,71个基地设置了数字二维码,还拍摄了49部红色影片或短视频,让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更加便捷地了解革命历史。另一方面,结合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深挖红色资源内涵,大力开发“红色+”多业态的文旅产业集群。如打造红色研学游线路,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等革命遗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促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与红色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革命遗迹是历史的馈赠,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红色是中国红,是我们每个人的底色,是需要我们深耕它,赋予它鲜活的生命,走进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宁波的革命遗迹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文化强国注入强劲的力量!我们将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