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学子探访高铁新城能源站,双语感受中国绿色科技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2025年7月,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GreenPulse智汇绿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绿色能源的热忱与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探索,奔赴常州市新北区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能源探勘之旅。
“GreenPulse智汇绿能”团队由外国语学院精心组建,姚悦同学担任团队负责人,8名成员均为学院的优秀学子。在出发前,团队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查阅了大量关于高铁新城能源建设的专业资料,并与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明确了实践的目标与任务。同时,团队请了熟悉智能教学语言学专业方向的张清老师针对英文科普视频的制作进行了专项培训,学习了如何将复杂的能源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英文内容,确保视频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准确的信息。
抵达实践地点后,团队成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他们受到了热情接待。当天的当班班长王瑜为成员们发放了头戴白色安全帽,指导大家穿戴好安全设施后,带领大家来到了地下一层。在路上,王班长边走边向大家介绍起了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由新北区政府和中节能联合打造,总投资10亿元,服务范围600万平方米,是长三角集中供能规模最大的项目。王班长说,等到全部投运,能做到年节电15.42MWh、节气21.90MWh、节水3.28MWh,运营和建设成本分别能降40%和30%。机房内管道纵横交错,机器的嗡嗡声不绝于耳,展现出能源站的繁忙与活力。展板上将整套系统巧妙地画成地铁图:母站—子站—用户,冷热源如同换乘站,浅层地热、污水源热泵、磁悬浮热泵等多条线路并行;储能站则像三个大充电宝,电化学、相变、水储能依次排列;蜂窝管网宛如毛细血管,将能量精准输送到住宅、医院、商场等各个角落。王班长指着一台磁悬浮热泵补充道:“这台设备的综合能效高达82.5%,夜里制冰白天释冷,一年能节约21.90MWh气,省下的天然气足够2万户家庭使用一年。”成员们在王班长的详细介绍下,深入了解了能源站的运行模式与技术创新,并迅速将这些内容记下笔记,为后续的视频制作积累素材。
团队成员深入能源站的各个区域,实地考察了能源供应系统、智能管理平台以及节能设备的运行情况。他们发现,尽管能源站已经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区域能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在高峰时段受到一定影响。在参观时,展板上的《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提醒大家戴耳塞,原来噪声最高处可达90分贝,但离开几步后声音便迅速恢复。队员吴颖玥旖灵机一动,干脆把这段“嗡嗡”原声录进素材:“真实的绿色现场,也有真实的工业声音。”第四天,访谈组走进新桥社区和江南环球港,邀请居民、商户扫码填写双语问卷,问题涵盖“您最期待的节能服务”“可接受的峰谷电价差”等;同时向大众科普“8万吨CO₂减排”数据的含金量:8万吨相当于800公顷阔叶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即再造一座“新龙生态林”,也相当于20万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居民们听完后啧啧称奇,纷纷扫码填写问卷。研讨组每日傍晚在驻地会议室“复盘”,把当日收集的200余条用户反馈转化为“需求热力图”,并远程连线研究院专家讨论优化策略。一位奶奶说:“要是暖气再稳一点,我就支持到底。”这句话被团队成员认真记在了“用户故事”栏,成为他们后续视频制作中关于“用户反馈”部分的重要素材。“原来年轻人更关心‘静音’,商户老板最在意‘省钱’,而老奶奶只想知道‘冬天暖气够不够热’。”吴颖玥旖在日志里写道,“能源技术只有说人话,才能暖人心。”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收集数据。他们通过实地观察、设备检测以及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将其整理成详细的英文报告和视频脚本。团队成员还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素材,确保视频内容丰富、生动且具有吸引力。
随着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GreenPulse智汇绿能”团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丰硕的成果。在此次活动当中,成员们聚焦高铁新城的能源利用现状与方案,深入探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依据与创新思路,并通过制作英文科普视频,将高铁新城的智慧能源经验传播到更广阔的舞台,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他们以这次实践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绿色能源的研究,并积极探索如何通过英语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持常州工学院“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制作更多高质量的英文科普视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助力更多城市迈向绿色、低碳的未来。
作者:姚悦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