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亦煊)2025年7月12日上午,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科技赋能食用菌产业的路径,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智慧菌业”实践队,在机电工程学院黄镇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带领下,走进宁德古田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摩银耳农林自动化生产链。从智能产房的环境调控到加工车间的机械运作,实践队在流水线的节奏中,见证了一朵银耳从菌包到罐头的“自动化变形记”,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寻找青春答案。
智能产房:环境调控里的科技智慧 实践队先来到银耳种植智能产房。踏入产房,队员们立刻被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吸引——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调节通风、加湿设备,确保银耳生长环境精准可控。“银耳对温湿度极其敏感,传统种植依赖人工经验,而智能产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动态平衡。”技术人员边操作设备边介绍,并引领实践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不同生长阶段银耳的形态特征。队员们仔细观察菌包培养架的布局、雾化加湿装置的运行,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深入理解智能环境调控对银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队员章程杰感慨:“科技真的改变太多了,必须牢牢坚持科技赋能这条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手捧袋栽银耳。张艺严 供图
加工车间:自动化与协作的效率平衡 加工包装车间里,加工包装车间里,烘干机运转不停,脱水后的银耳干品被传送带送入自动化包装线。机械臂有序完成抓取、称重、封装等步骤,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效率比传统手工包装有明显提升。技术人员解释道:“自动化设备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通过标准化操作保障了产品规格统一,减少损耗。
而在银耳罐装区,队员们则体验了“人机协作”模式——工人将预处理后的银耳装入罐体,机器自动完成注水、封口等步骤。队员们围绕银耳品质筛选、包装总体效率、设备实施成本、突发故障处理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对比自动化与半自动化设备的适用场景,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罐装银耳加工流程。张艺严 供图
产品展厅:多元化里的产业延伸 企业产品展厅里,各类银耳产品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干银耳,也有银耳罐头、银耳饮品等深加工产品,展现了产业延伸的成果。“从原料到成品,我们不断拓展产品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展厅讲解员介绍,产品的多元化让银耳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也拓宽了产业的发展空间。队员们观察到,不同产品的包装各有特点,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产品的创新不仅在加工,还在如何贴近消费者,这让我们对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队员们说,展厅的展示让他们看到了科技赋能带来的产业链拓展。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企业展厅。张艺严 供图
半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收获良多。“从智能种植到自动化加工,科技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模样。”一位队员表示,这次探访让他们看到了专业知识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也坚定了用所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福建农林大学学子将带着实践中的思考,继续探索科技与农业结合的路径,为产业升级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智慧菌业”科技赋能实践队与员工合影。张艺严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