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艺珐淬心,柳韵织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非遗技艺为载体,深入特殊群体开展艺术疗愈活动。实践证明,金箔画、珐琅等传统工艺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能成为抚平心灵褶皱、唤醒内在力量的温柔媒介。
以艺为媒:疗愈初心的确立与筹备6月18日,团队出征仪式明确核心方向:将非遗技艺与艺术疗愈结合,为特殊群体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指导老师特别强调,艺术疗愈的关键在于“真诚陪伴”,需以耐心消解隔阂,让参与者在创作中感受被尊重与理解。
为夯实实践基础,6月19日团队走进非遗体验基地学习珐琅技艺。在掐丝、点砂的专注创作中,成员们亲身体验到艺术创作对情绪的舒缓作用——指尖与材料的触碰、对细节的打磨,能让人暂时脱离杂念,进入平静专注的状态。这种切身体会,为后续引导特殊群体积累了感性认知。
疗愈现场:在创作中释放与成长血友病儿童的勇气唤醒 6月22日,临沂血友之家的“淬炼星光 童画勇气”工坊里,血友病患儿在金箔与珐琅的世界中释放情绪。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接纳“不完美”——金箔的自然褶皱被视作独特印记,珐琅的色彩晕染无需遵循章法。
艺术创作成为情绪出口:一位男孩在制作金箔醒狮时,因专注于图案细节而暂时忘却身体的疼痛,完成后他自信宣告:“这是我的勇气醒狮!”这种通过创作获得的掌控感,让孩子们逐渐建立自信,负面情绪在色彩与光影中得到疏解。
福利中心的双向治愈6月27日,团队在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展非遗金箔画体验活动。面对残障人士,志愿者以“协助而非主导”的方式陪伴创作:为手部不便者轻托手腕引导粘贴,为视障人士描述图案结构辅助定位。
创作过程中,艺术的疗愈力悄然显现:一位行动不便的参与者坚持完成作品,金箔的光泽映照着他对生活的热忱;另一位视障朋友通过触摸金箔的质感、聆听志愿者的描述,逐渐建立对作品的掌控感,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志愿者王平感慨:“他们在创作中展现的专注与喜悦,反而治愈了我们的紧张,这种心与心的共鸣,正是艺术疗愈的真谛。”
疗愈回响:艺术跨越障碍的深层价值系列活动揭示了艺术疗愈的核心逻辑:非遗技艺提供的不仅是创作载体,更是平等交流的平台。残障人士与血友儿童在创作中被看见、被尊重,通过作品表达自我的过程,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正如志愿者生佳俊所言:“艺术打破了语言与身体的界限,当金箔贴上画布、颜料染上铜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便超越了形式,直达心灵。”这种以非遗为桥的疗愈实践,既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证明了艺术作为“心灵语言”的强大力量——它能抚平创伤、唤醒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创作中闪耀独特光芒。
本次系列实践活动,生动展现了非遗艺术作为心灵疗愈媒介的独特价值,印证了艺术跨越障碍、连接心灵的力量。这种以非遗为桥的疗愈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更让特殊群体在创作中被看见、被尊重,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确认。而志愿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双向治愈,更凸显了艺术疗愈超越形式、直达心灵的深层意义——它用温暖与理解,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指尖的创作中闪耀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