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珐琅的彩砂在指尖晕染出古韵,当金箔的褶皱在掌心化作独特的勋章,一场以“非遗传承”为骨、以“艺术疗愈”为魂的实践之旅徐徐铺展。我院“艺珐淬心,柳韵织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出征仪式的方向锚定,到非遗基地的技艺筑基,再到血友病儿童身边的勇气唤醒,最终抵达社会福利中心的温暖陪伴——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让队员在传承中淬炼初心,更让非遗的治愈力量跨越边界,在不同群体心中播撒下自信与希望的种子。
出征启幕,共绘实践蓝图
6月18日,“艺珐淬心,柳韵织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艺术楼409会议室召开出征仪式,拉开了本次实践活动的序幕。活动由负责人朱紫嫣主持。朱紫嫣介绍,实践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旨在让队员深入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传承非遗技艺;后续阶段则聚焦社区、乡村等地的志愿服务,其中艺术疗愈主题项目尤为关键,她特别强调,面对特殊群体时,需以耐心与真诚为底色,用艺术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前一阶段是‘修行’,后两阶段是‘践行’,我们要带着从非遗里读懂的‘耐心’与‘坚韧’,去靠近那些需要温暖的心灵。”

非遗初体验,指尖珐琅承古韵
带着出征时的初心,6月19日上午,团队走进了非遗文化体验基地樸素手作,开启珐琅非遗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之旅,为后续艺术疗愈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实践环节里,队员们化身“非遗传承人”,手持镊子、铜丝、彩砂等工具投入创作:先用手工胶勾勒图案轮廓,再用镊子将铜丝掐出各式造型,最后精心点涂彩砂。创作中,大家交流创意、探讨技巧,专业老师全程指导,最终完成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珐琅作品。此次体验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心境的沉淀。这份在指尖生长的专注与平静,恰是为后续疗愈活动准备的“心灵钥匙”。

童话淬勇气,非遗暖童心
临沂血友之家的活动,正是对“专注即治愈”的首次实践。6月22日上午,团队联合临沂市同沐阳光血友病关爱中心,在临沂血友之家举办“淬炼星光 童画勇气”血友病儿童非遗艺术疗愈工坊活动,将非遗技艺与艺术疗愈深度融合。活动吸引了小朋友志愿者参与,他们与血友病患儿一同体验金箔画创作、珐琅彩绘等非遗技艺。创作时,金箔画区域的孩子们用胶水将金箔按压在主题模具上,团队带着非遗体验中积累的“不苛求完美”的体验,鼓励孩子们拥抱“不完美美学”,让金箔的褶皱成为独特印记。孩子们在体验和分享中收获自信,也成为了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承者。

情系福利中心,巧艺润心田
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活动,是“非遗疗愈”理念的深化延伸。6月27日上午,团队走进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为残障人士开展非遗文化主题艺术疗愈活动,践行“文化传承+艺术疗愈”核心理念。队员们化身“艺术导师”,分组指导参与者完成描图、贴箔等工序:对部分手部协调性较弱的参与者,志愿者轻托他们的手腕耐心引导;创作中,志愿者们还与参与者畅谈生活趣事,给予心灵关怀,现场充满欢笑与温暖。最终,一幅幅融合传统技艺与个人创意的金箔画诞生,残障人士们自豪地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非遗这根线,就这样将不同群体的心灵串联起来,让“创作带来力量”的感受跨越了年龄与境遇。

从出征仪式的精心筹备,到非遗珐琅体验的深耕学习,再到血友病儿童工坊的温情互动,直至社会福利中心的暖心陪伴,“艺珐淬心,柳韵织情”团队以非遗为纽带,用艺术疗愈传递温暖。这场实践的珍贵,在于它让非遗从“技艺传承”升华为“心灵纽带”。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非遗与公益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的治愈力量惠及更多人,让艺术之花在社会实践中持续绽放。原来文化的传承从不止于技艺,更在于当它遇上善意,便能在每个角落,开出温暖的花。
文章编辑:吴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