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大石壁社区活动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心有诈,守护童真”电信诈骗防范教育课热闹开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暑期社会实践队为社区30余名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儿童,带来了充满互动性的反诈知识课堂,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掌握识别诈骗、保护自己的实用技能。
情景导入,揭开诈骗面纱
课堂伊始,实践队员以“你被骗过吗?”的互动提问引发思考,结合“叔叔借手表打电话”等贴近生活的场景图片,生动阐释了电信诈骗“非接触式、伪装性强”的特点——即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设局,诱使受害人转账汇款的犯罪行为。队员特别强调,这类诈骗往往在轻松氛围中进行,大家更要提高警惕。
分类解析,筑牢防范堤坝 实践队员针对儿童易遭遇的四种诈骗类型,展开细致讲解——实践队员以视频案例为引,揭露了游戏中“低价充值”、“免费皮肤”、“低价出售账号”等陷阱,提醒孩子们“认准官方渠道,拒绝私下交易”。实践队员还带领学生模拟“老师收资料费”、“公检法查案”、“快递理赔”等常见冒充类骗局场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情景中让学生明确“学校不会要求线上收费、公检法不会要求线上转账、客服不会私发退货链接”的识别要点。以“刷单赚钱”、“两部手机一根线就能赚高薪”为例,实践队员向学生们强调“刷单违法,小利背后必有陷阱!”。针对“明星粉丝群缴费”、“应援打榜转账”等骗局,实践队员告诫学生们“反复要钱必是诈骗,要及时告诉父母”。
互动游戏,强化反诈记忆
“女巫的毒药”游戏中,上台演示的孩子们依次抽取“点赞领礼品”、“假警察恐吓”等诈骗场景卡片,在对决中快速识别诈骗手段,“你比划我来猜”环节,通过肢体演绎“刷单”、“验证码”等关键词,加深对诈骗特征的记忆,“谁是卧底”游戏则让孩子们在“二维码vs验证码”、“免费皮肤vs赠送装备”的辨析中,练就火眼金睛。
课程总结环节,队员带领孩子们熟读记忆反诈口诀:
三问原则——这是真的吗?能告诉老师父母吗?为什么要给钱?
四不口诀——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透露密码、不向陌生人转账、不独自处理麻烦
应急要点——遇骗保持冷静,立即告知家长或报警,记住96110反诈专线
活动尾声,孩子们齐声朗读防诈宣言:“陌生链接我不点,要钱转账先核实,保护自己不上当!”。大石壁社区负责人侯女士点赞道:“实践队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反诈,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让他们真正记牢了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实践队带队教师李清表示,团队在綦江开展的系列安全教育活动用专业力量守护乡村儿童的成长安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