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国风邻里行·文脉社区传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智社区三下乡活动播撒中华文化传承种子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以生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指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学智社区分队于7月5日至11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学智社区针对当地儿童开展了“国风邻里行・文脉社区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进社区,薪火共传承”为主题,以“非遗传承+经典浸润”的创新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在青年一代心中落地生根,更好地阐述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时代责任。


 

  文化启幕点燃热情,经典诵读浸润心灵。紧扣文化强国战略,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学智社区分队的志愿者讲解勾勒活动脉络,从当日的诗词品读到后续的非遗实践、成果展示,系统介绍活动安排,为孩子们铺就传统文化探索之路。午后的“经典诵读:诗词品夏”环节,志愿者精选《诗经》《楚辞》及唐宋诗词中描绘夏日、节气、家国情怀的篇章,结合历史背景与当代价值展开解读。以“荷风送香”“蝉鸣入诗”等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在朗朗诵读中感受文字之美,领悟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古人哲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初步扎根。非遗讲堂科普知识,小暑专题连接生活。

  在“非遗讲堂,文化传承”课堂上,志愿者围绕剪纸、中国结、戏曲脸谱等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图文案例,系统讲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剖析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增强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同时该三下乡活动恰逢小暑节气,“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专题活动”应时展开。志愿者科普小暑气候特点、“晒伏”“食新”等传统习俗及相关民间故事,结合夏季养生知识,分享绿豆糕、酸梅汤等传统消暑饮食的制作智慧。同时,组织孩子们开展漆扇手绘实践,让大家在动手创作中感受节气文化与非遗技艺的魅力,颜料在扇面晕染开来,恰似传统文化与童真创意的交融,体会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巧手创作体验非遗,成果展览总结收获“巧手创作:非遗遗韵”活动将传承推向深入。志愿者详细讲解戏曲脸谱的色彩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忠义、黑色代表刚直等,引导孩子们在绘制过程中领悟戏曲文化的精神密码。孩子们发挥创意,绘制出一张张独具特色的脸谱,在实践中加深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与热爱。午后的“成果展览暨活动总结”上,社区文化长廊陈列着孩子们三天来的诗词书法、漆扇、脸谱等作品及活动照片。“我与传统文化”主题分享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志愿者为参与者颁发证书,为优秀作品颁奖,并发起“文化传承进万家”倡议,构建起“认知—体验—传承”的文化培育闭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持续焕发生机。文化的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邻里之间、童稚之畔。

  此次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子深入学智社区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以“国风邻里行・文脉社区传”为纽带,将经典诵读的温润、非遗技艺的精巧、节气文化的智慧,化作孩子们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从诗词声里的夏日情思,到漆扇上的匠心流转,再到脸谱中的忠义风骨,活动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浸润童心,更搭建起“高校学子—社区儿童—传统文化”的传承桥梁。

作者:经济与管理学院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志愿助农,青春担当 | 西南石油大学实践队走进葡之缘葡萄基地
  • 一把漆扇,一颗童心 | 稚语传情·阡陌耕心实践队在来宝沱社区里的非遗传承课
  • 铁脉薪传:第二次探访老营烈士陵园 深悟铁道兵精神
  • “星火”点燃乡野,青春 “智绘”忠信——“星火・智向未来” 实践团调研纪实
  • 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